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08浏览42957668

卖房送女儿出国留学最后嫁老外不回来,父母亏不亏?

个人微信二维码

这两天看到一条比较热的消息,说是深圳老两口当年将大房子换成小房子,节省下来的钱将女儿送至美国读书,最后女儿留在了国外。现在,女儿要嫁一个外国人,父亲想不通,不惜以绝交来逼女儿回国。文章最后,两口子都后悔当年将女儿送出国的决定。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父母?

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感觉我们得首先弄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投资孩子,到底是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来决定他们的一切,还是尽自己该尽的义务,放手自己不该管的事情?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他们受伤的首要原因,是让孩子出国读书的目的出现了问题。

当年送孩子读书,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吸收更多的文化,眼界更广,能力更强,选择性更多。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这对夫妇也许就不会那么难受。

倾其所有,超出自己能力以卖房的方式送孩子读书,这种独特的爱的方式,或多或少有些极端。坦白地说,不仅仅是这对夫妇,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中国人,都有这种想法。这种对孩子倾家荡产的投入方式,也促使了对孩子有更多的期待。投入太多,当然也会期望值高。所以,他们也认为理所当然地要按自己意志去要求孩子,比如回国工作,不能找老外结婚等。

第三个是如何爱孩子、为孩子好的问题。有的人为孩子好,是放手让他们成长,能走得更远。而有的人为孩子好,是要根据自己的意志或价值观来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当初既然让孩子出国,就应该考虑到这一层面:孩子在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可能有了与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包括选择男朋友的权利。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两代人的理解不同,沟通不顺畅,当然会产生伤害。这对父母的后悔,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文化,而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的未来,两代人的冲突必然发生。

“这个新闻,表面上是出国选择,其实是家庭关系。这个家庭的内部关系比较僵化,出国只是把矛盾激化了。” 一位朋友在电话里说。从报道来看,这个家庭沟通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父母不能接纳外部文化来改变自己的观念,都成了这条新闻的潜在导火索。

其实,这条新闻里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危机:两位老人觉得去美国跟孩子一起生活可能会不适应当地语言环境和文化,其实暗示着只要两位老人以为自己过去,就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这也许是他们一厢情愿地理解。因为,根据英美当地人的文化,洋女婿接不接受女方的父母跟自己一起住,这也值得打一个问号。我刚来英国时一起合租房子的室友,就跟我讲了他和澳大利亚前女友的故事。两人分手的原因之一,是他要把父母接到英国住,而他的女朋友则认为对方父母该在外面住酒店,房子是他们的私人空间,不应该让父母来住。

我在英国的邻居安迪,中等身材,稍稍有些肥胖。我每天看他雷打不动地在早上开车送儿子去学校,晚上再看他接儿子回来。

尽管相邻,他儿子和我女儿差不多,但两个孩子分别于几年前进了附近不同的中学。女儿在我们买这处房屋之前,根据地理位置申请到了当地一所比较好的公立学校。而安迪的儿子则进了镇上一所有名的差学校。

就家境而言,对方一定是比较富有的中产阶层。有几个细节可以体现对方家里的富有。比如,家门口的车是比较新的奥迪车。比如,花园里永远整整齐齐。他们家里去年还投资了3万多镑,扩建了房屋,把厨房装得极其豪华。

依我和爱人对隔壁这个英国人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买车和花在家里扩建厨房的钱,早就够把孩子送至私立学校去读书了。要知道,英国媒体排名前100位的中学,有七八十所是私立学校。而牛津剑桥招收学生的比例,来自私立学校的则高达70% 。 如果是换了我们,也许不会去买车,也不会去扩建房屋,而会把这笔钱投到孩子的读书上面。

这里面其实折射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孩子的两种文化。英国人对孩子的投入,量力而行。中国人对孩子,是会以牺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这也许是两位老人受伤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正如前面讲的,对孩子的投入越多,期待就会越大,想干涉孩子的事情就多,包括孩子的婚姻。

我认识的z小姐则刚好相反。当年我刚好跟她曾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过,后来她去美国读书,据说父母反对。但好在她读书时花费,主要靠奖学金和自己挣来的一些其它收入,家里对她的投入不大,自然话语权也就少。现在,她也嫁给了外国人,据说父亲当时还多少有些想法,而她母亲倒没想那么多。据说她母亲只认准一件事儿,就是发现女儿当时和男朋友在一起的精神状态极好,非常开心。当母亲的,这世界上还能有什么事儿比女儿的快乐更重要呢?!

z小姐还跟我说了另一种感受:当年从东北小地方至上海工作,再回东北时,就发现家乡的很多文化让她适应不了。后来去了美国,再回上海,就发现上海的文化也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再回东北,就更回不去了!” 昨天晚上,她在微信里跟我留言说。

但是,她也同样担心在国内的老人未来健康和谁来照顾的问题。

养儿防老,是多数中国人的观念。老人问题,几乎是每个出国人都要挣扎一番的问题。

每一个出国的人都会面临着两重挣扎。一方面,他们为了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能在国外生活的更好,他们当然愿意选择留在英国工作和生活。中西教育方面的差距,让许多人觉得西方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留在外面,成了许多出国读书的人们首要选择。另一方面,在国内的老人,也成了他们心头担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是,两者相比,自己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我还有一位同事,和丈夫及两个儿子,在英国顺风顺水。大约前年的时候,母亲乘坐飞机时发生事故逝去。之后她和家人快速离开英国,回到中国东南一个省份下面的城市里,回到父亲身边一起生活。

前同事z也在微信里跟我说:“一般情况下,我肯定不会回去。”她接着又加强语气:“我要是回去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我爸我妈的健康出了问题!”

上面这条新闻的背后,也折射出其它的问题:比如,中国人不太愿意依靠社会养老,中国的社会医疗或养老体系不太健全,给不了人们更多的安全感。中国的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期待。中国老人的精神生活,也相对贫乏。中国老人打发时间的方式不是很多,所以,更愿意和子女在一起。

英美国家的人脑子里,也许永远无法理解。养老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儿,而不是让孩子们天天守着自己来。

如此多的不安因素,当然会让这两位老人恐惧和愤怒。女儿嫁给老外,要在国外生活,他们的依靠没有了。再加上并不安全的社会养老体系,更增强了他们受伤害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是理解并同情这对夫妇的愤怒的。

这几年我自己在国外生活,有太多太多的人咨询我一些问题:该不该把孩子送出国。

我个人的观点也很明确: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孩子还愿意出来读书,不妨给他们一些出来的选择。如果以这种倾家荡产的方式送孩子出国,抑或让孩子出国作为一种时髦,最后得到的结果也许是受伤。如果孩子不愿意出来,或者是对学习并没有兴趣,即使是家里投入了钱和精力,也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现实情况是,有许多学校,针对这些急着想让孩子出来读书的家长,承包了某些大学的某个专业,专门招收一些想混文凭的学生,提供服务。英国政府最近几年关掉了一些这样的学校,目的就是担心这些教育机构的存在,会最终影响英国教育的声誉。

其实,这老两口大可不必后悔。孩子在外面读书,有了在国外的生存能力,有了自己想要结婚的对象,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我们不妨把这条新闻再理清楚一点。文章的最后,是老两口的后悔,觉得不该把孩子送到国外去。那是她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儿和自己的立场得出来的结论。也许再朝后过个几年,一切都会改变。

正如我文中提到的前同事z小姐。她在美国毕业后,曾有两三年的时间,没有工作。父亲眼里的她也许糟糕透了:三十大几,没有结婚,没有工作,更没有生孩子。但再朝后看,她结了婚,在大学里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出国留学值不值这事儿,换个时间节点儿,你就能得出不同的责任。

想不清楚这些,当父母的,还会受伤。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