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689101

读研两年,改变我的4点收获

个人微信二维码


前天,和朋友通电话,提到自己的专业,说工作不好找。朋友说:“当时不建议你读研,你就是要考啊。”“可我并没有后悔啊。”我回复。

我是一枚纯文科生,文史哲类的。这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好,是社会现实。我也曾为此焦虑万分,担忧过度时,焦虑变成了懊悔,后悔为什么当时一定要考研?尤其当深夜来临,这些想法奔涌进大脑,无限膨胀,我像被吸进黑暗的漩涡,天旋地转,每一秒钟似乎都有窒息的可能。那些夜晚,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痛苦。
    幸运的是,我还没有糊涂到被情绪牵着走的地步,夜晚被情绪的恶魔控制,白天该干的事还是会去做。如今,回望过去的两年,我终于不再懊恼,敢说自己不后悔,对得起这两年时光,因为这两年改变了我很多。
    1  对学术的敬畏和严谨
    本科时写作业,一看心情,二看自己的重视程度。乐意写的,认真做,可这认真也只是相对的。不乐意写的,全是应付。
    读研之后,遇到的每个老师对待学术都格外认真,平时是有说有笑的随和样子,可只要学生犯了基本的错误,老师一秒变成严肃脸,一定会指出来,包括标点符号这样的错误。错了就是错了,有些错误完全是因为不认真才犯的,没有借口。正是因为这种熏陶,学姐为了一部文献,外界认为已经失传的文献,她走访了云南的一个小村子,在那个小村子里找到了这本书,手抄了回来。
    写期末论文时,由于颈椎痛,写得不是特别认真,如果按态度打分的话,满分10分,我给自己打9分。自认为9分不低了,毕竟当时病痛折磨,没过几天,老师把我的作业打回来,要求重新做,因为一些标点、断句有问题,我解释了一番,老师说好好休息几天,但,作业还是要改。
    原来对自己心软一点、松懈一点,是可以完全反映在交付中的,我给自己9分,对方可能只给我5分。在各种作业中,我开始以老师的标准为标准,大到学术术语,小到标点符号,尽量不出错。在这期间,我习惯了用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再也不像之前那样,任性为之。
    我把这视为该有的态度、该做的事,并不知道这样的好处是什么。直到我去实习,才开始感谢学术上的训练。
    实习期间,客户要求写三份不同角度的文案,我和另外两个实习生共同负责,每人一份。这是我第一次写文案,没想到直接受到了肯定。另外两份稿子,客户都指出了问题,其中一个问题让我们惊掉下巴,“文章中有一处标点符号有问题。”因为没想到商业上的客户和做学术的老师同样严格,所以庆幸写文案时延续了对待论文的严谨和认真,文章的标点、格式、错别字都认真检查修改过。于我而言,这已是习惯,即使做得极烦,也绝不会放过这些错误。
    因为受到了客户肯定,上司开始分给我更多文字方面的工作,我在公司,有了一点存在感。
    2  耐得住寂寞,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实习之前,我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我的理工科朋友和我相似,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各种器材相爱相杀,直到晚上10点多。在别人眼里,我们是能耐得住寂寞的。
    那些在图书馆度过的枯燥时光有什么用?耐得住寂寞算是好处和收获吗?当然算了,这是对自己的淬炼。
    和朋友聊天,问推荐给他的教程看了没?他说晚上忙完都9点了,没看过。9点很晚吗?周二晚9点,本专业的同学还在开读书会,学校晚上10点的图书馆依然坐满了人。如果没有早睡的习惯,9点还早吧!
    习惯了天天在图书馆的日子,习惯了晚上10点多走在宁静的校园,学习真的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会有“已经9点了,不用学习了”“周末了,不用学习了”“过年了,不用学习了”这样的想法。我的学霸同学,一年只有春节前后三天不看书,读书、写论文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别人觉得难以坚持,可这于他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为这些积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对我而言,也是种极正常的生活方式,不会像其他同事那样,喊着“每天下班好累啊,回去什么也不想做。”我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看手机上的软件教程,下班回来运动放松一下,接着看文章、码字或者练习白天看过的教程。除了工作中的文字稿,我下班和周末也写了一万多字。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这两年来,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  凡事都要快一步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个浩大的工程,从第一节课起,老师就开始强调这项任务。第一节课就听到毕业论文这几个字,有点措手不及。
    我的导师是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人,对学生也一样。研一刚开学,就让我确定研究方向,习惯散漫的我不适应,觉得导师逼得紧,后来逐渐习惯。研二上学期,在导师的帮助下,确定了选题,是小说方面的内容,导师带着我一遍一遍梳理原文,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仅记住了原文,甚至梦到了那些内容。提到要写的内容,一度有想吐的感觉。
    老师一直强调“做事要快一步,毕业论文早点写好,不会影响你毕业的打算,不然这件事会一直牵绊你。”她每月检查我的论文进度,提出修改意见。在她的督促下,我的论文大体已经写完,实习时心里很踏实。而我的一些朋友,还没动笔。
    导师是个做事很有规划的人,她的每一步都会为下一步考虑好,去除后顾之忧。正是因为她做事快、准、稳的风格,所以即使是大学老师这种的职业,她依然有女强人的特质。我特别庆幸遇到这样的导师,她帮我改掉了懒散、拖拉的毛病,能够及早做准备,轻松前行。
     4  平和的心态化解焦虑
    一些朋友觉得和我在一起很舒服,因为我能无形中驱散他们的压力和焦躁。这或许和我慢半拍的性格有些许联系,但最关键的因素要归结为我的专业。
     我也曾焦躁至失眠,但我读到古代文豪们的经历,体会到他们年轻时渴望被赏识、渴望出人头地的心声,看到一些官员由高峰跌至谷底的历程,倾听他们因党争被贬数年不得翻身的苦闷之时,我慢慢意识到年轻时一无所有是种常态,寻求出路也是种常态,人生柳暗花明、有起有落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千古留名的文豪依旧躲不过这些,我这个无名小卒,为什么要抗拒现实?为什么要把自己淹没在无用的焦躁中?我要做的,不过就是面对现实,祛除焦躁,好好做事。虽然这些道理已经听过一万遍,但亲身感悟到的才能内化,才能真正理解。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一段话,“愈今年二十有六矣,距古人始仕之年尚十四年,岂为晚哉?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这是他26岁时写给一位官员的书信,是为了得到对方的重视,谋求一官半职。初读这段话时感慨良多,被韩愈文笔中的气势打动,也因为26岁离我不远,体味一代文豪在相仿年纪的心声,颇感安慰。每次想到这段话,都会信心满满,青史留名的韩愈26岁时也在谋求出路,不是吗?
     常常有人问我“你这专业有什么用?”,以前的我遇到这种问题,不知如何作答。现在依然有人问,我回答的直白干脆“没什么用”。因为到底有用没用,我已经不需要向其他人解释了,只要我认为它是有用的,那就足够了。
     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很感激读研经历对我的重塑,或许我会告别学术,但导师的指点、读书会上同学们的唇枪舌战、讲座中获取新知的快乐都将成为夜空里的星星,为我照亮前方的路。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