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974849

16岁进哈佛 美华裔少年天才的成功秘诀

个人微信二维码


两岁开始阅读,3岁达到6年级阅读理解标准,之后连续3次跳级,16岁荣获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总统学者奖,并以满分的SAT成绩考入哈佛,同时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录取,攻读钢琴表演硕士学位……这就是美国德州华裔少年天才潘晖诺(Patrick Pan)的成功之路。这令人艳羡的背后有什么秘诀呢?

   “知识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近日,潘晖诺及他的妈妈潘若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对话科学与艺术”座谈会,并接受了大陆媒体采访,与人们分享了这位天才少年成功的秘诀。
    潘晖诺两岁时就能够阅读了。妈妈尽可能满足他的阅读需求。她说:“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借20本书。”
    一些家长会一直这样走下去,教孩子认字、背诗……但潘若莎觉得,对于潘晖诺这样的孩子来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知识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以心理学来解释,这就是在试图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妈妈这样的教导下,潘晖诺成了最爱问问题的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不仅要学会老师教授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潘若莎说,正是因为懂得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儿子从小就比别的孩子做的事情多。与其说过人的聪慧使他连跳三级,不如说这种“广泛联系”的思维方式,使他对吸收知识充满强烈的渴望,成了一大块快乐的“海绵”。
    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土壤和空气”
    潘晖诺的成功,离不开妈妈的良苦用心和悉心教导。
    潘若莎总是在认真思考,对潘晖诺来说,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
    她说,很多家长总抱怨孩子如何不好,其实是自己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做。她以邻居家的孩子为例,说邻居抱怨自家的孩子不爱读书。潘若莎试着把邻居家孩子翻过的一本书仔细看了一遍,并把书上有趣的内容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聊。那个孩子听了之后感到很新奇,随后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书认真看了起来。
    潘若莎认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把他们引到读书这条路上去。现在的很多父母不停地给孩子买书,恨不得将整个书店搬到家里。其实这种行为是一种推卸责任:书都买了,再学不好就不是我的问题了。
    因此,潘若莎在教育儿子过程中,经常会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孩子好,还是为自己好?”
    她认为,要求和约束自己,比要求和约束孩子似乎更重要。因为父母不可能凡事都做得对,要降低自己的失误对孩子的影响,就需要在不断约束自己的过程中,成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做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空气”。
     勤学苦练
    潘晖诺在音乐上也很有天赋。他3岁开始学钢琴,7岁学小提琴,在休士顿青年交响乐团连续5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钢琴,曾应邀在密苏里大学等学校表演独奏,也与众多交响乐团合奏。
    “我觉得音乐是有声音的数学。”潘晖诺学琴不久就对妈妈说出这番话。大概得益于妈妈“知其然且必知其所以然”式的教育,潘晖诺的学琴之路也伴随着思考。他认为,音乐与数学一样,是有规律的。正因为有普遍的规律,音乐才能打动那么多人。在他看来,音乐有两重美,一是来自规律,一是来自随性和感性。
    正是由于这种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热爱,潘晖诺上中学后,仍然没有放弃音乐。
    潘若莎说,在美国,九年级之后学习压力是很大的,学生每天都要保证每次作业、每个项目准时呈交,晚交了电脑就会自动减分。而丢掉一点分数,就会与好学校擦肩而过。即便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潘晖诺依然坚持每天练琴,一直持续到大学。
    潘晖诺说,他经常凌晨四、五点才睡,早上9点多就起床了,别人在钢琴房里看手机、看电脑、看脸书时,“我百分之百投入在钢琴上”。
     爱迪生名言:“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但对于潘晖诺的例子而言,无疑还应加上妈妈的“理性引导”。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