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少得可怜的业余生活都消失了,象一个招生中介的业务员一样。开通我的手机当热线电话,咨询的问题就一个:帮点忙,把孩子弄到北京去。我很清楚,这里有一个潜台词,将来,家长可以骄傲的宣称,我孩子考到北京了。但家长想没想过, 报考北京的风险有多大?孩子是否喜欢被北京录取的学校?专业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
有家人,有老乡,有朋友,还有张三托李四找到我这里。好像我有什么神通,其实,我即没有通天的手段,从来也没办过这些事,我仅仅对教育,对高考比较熟悉,应该是学术层面的问题。考生不是很清楚北京的情况,家长也是不很了解全面情况,相当一部分人盲目跟风。
但我搞不懂的是,北京是高等教育的天堂?为什么全中国的高考考生赶大集一样都要往北京考?难道被北京的大学录取,就是赢吗?人生就上了保险?这种现象多年累积,无人问津,我觉得很荒谬的。
相对而言,北京高校云集,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加上独立学院,高校近80所,211、985高校多,在录取几率上恰恰相反。北京高校均要在北京投放比例相对多,对于外地考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北京的高考本科录取率在70%左右,北京的高校大多要面向全国招生,在各地投放计划有限,而且,各地报考北京高校的考生多。上述原因导致北京高校在京外录取分数线十分高,一般211、985高校要比当地一本线高出大约100分左右,在北京三流都算不上的高校,到京外参加二批录取,录取分数线一般都在一本线上。
北京高等教育神话色彩导致这种高考录取的怪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培养的畸形。我并非危言耸听。某年,民办高校录取的生源中,都有上了当地一本线的考生,他们放弃当地高校,兴奋地跑到北京民办高校,接受粗糙的高等教育。有一位考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北京的一所大学,甚至任何一所北京学校。在这种目标驱使下,差一点被北京某个民办学校按计划外招生骗去,当地有40多名超过二本线的考生上了这所学校。
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专业比好大学重要。一所名牌大学的环境当然能塑造优秀人才,但是,如果考生被录取倒一流的大学,但没有被适合自己的专业录取,很难受的,虽然大学现在流行按大类培养,但真正在转系时,依旧很难的,不亚于高考。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北京可能是最好的,但不一定示适合的,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北京不具备的优势。作为一个考生,关键是要理智地选好自己的理想目标。也许你喜欢的某一个专业最强势的学校并不在北京,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一个具有优秀人才潜质的考生,为了考北京,拿着高分把自己赌进北京的烂高校,兴奋消失后,有什么值得回味的?而且北京高校的一些专业就是草台班子搞的,学不到真功夫。
更重要的是,到北京上大学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北京单位招聘时,没有人会说,不是北京高校毕业的不要,更不存在北京高校毕业优先录用一说。我认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他们都不是在北京读的大学。我专门对一家在北京有名气的文化单位进行统计,随机抽取了17名骨干,调查这些骨干的毕业学校,发现在北京读大学的只有一个女孩,该女孩还是北京生源,其他16名骨干均毕业于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辽宁等地的大学。
我不否认北京强势文化的吸引力,也不排斥北京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但北京不是高等教育的神话地。全国有那么多的高校,在填报志愿时,考生为什么非要死盯着北京不放?从小了说,贻误自己,大了说,导致我国人才培养的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