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302779

一个重庆妈妈在温哥华陪读四年的心得体会

个人微信二维码


2016年,刚在温哥华陪读不到一年,我写了一篇《在温哥华陪读》。如今四年过去了,我的陪读生涯即将落幕,我决定再次记录陪读期间的种种感悟,以此纪念这段时光。

2020年是儿子高中毕业的一年,也是我陪读生涯结束的一年,我无数次的幻想过儿子的毕业典礼是怎样的?离开温哥华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可是这一切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破了,充满仪式感的高中毕业典礼没有,离开温哥华的告别聚会也没有,只有充足的隔离时间,让我慢慢回忆,细细品味这一段留学时光。如果必须要对这段留学生涯加个定义,我觉得应该还算成功,儿子以几乎全A的成绩(英语差一分)毕业了,并且收到了他心仪大学的offer。整个留学期间,我们没有遇到黑心的留学中介,野鸡学校和压分的老师(除了12年级数学老师有点歧视外国孩子,但数学是中国孩子的强项,而且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也没法压分)。也没有遇到不友善的白人邻居,或者因为是外国人办不了事的情况。在这里,我们体会了不同于国内教育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各种碰撞。毫不夸张的说,这四年半的时间是我和儿子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关于教育

我觉得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更好,只有更适合。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少,竞争压力大,不奔跑只有掉队的份儿。而加拿大人口少,资源丰富,可以让你选择。对自己要求高,重视教育的孩子和家庭就会给自己增压,比如选择读私立学校。在加拿大,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社会、学校这个层面不会给你太大的压力。因为即使像我儿子就读的学校,就排名而言几乎在大温处于倒数二,三位的,只要愿意学,也同样有被美国TOP30的大学,加拿大UT,UBC,SFU录取的。总体来说,公校的孩子一直到高中都是幸福的,他们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享受着宽容、赏识教育的红利,自信的活着。

有一天儿子跟我说今天的微积分考得不太好,内容太多了,把前面几章的一起考了,有些地方就混淆了。我马上分析道,这就说明你知识学得不够扎实,需要回来多练习,巩固。谁知道过了两天他就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老师说这次大家都考得不好,看来题确实太难了,要不我们过两天再考一次,哪次成绩好就登记哪次的分数。因为孩子的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单上都有占比,而老师也知道学微积分的孩子基本都是要上大学的,所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给大家多的机会,更好地发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我根本没想过儿子会对音乐感兴趣,因为他在留学之前连一首完整的歌都不会唱。在学校乐队四年,他主修了萨克斯,辅修了小提琴,开车听音乐会给我解释这是哪种乐器,还经常把“我们搞音乐的”挂在嘴边,天天洗澡的时候跟着音乐一起嗨,不管中文歌英文歌日文歌,也不管蓝调还是摇滚。出去旅行给自己买的礼物也是乐器,说都想尝试尝试。我想,也许正是每周两到三次音乐课,一次放学后的训练课这种轻松的,没有多大压力的沁入让孩子接受了音乐。而学校每年两次的大型音乐会又给了他动力,从中获得了成就和荣誉感。

我以前一直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甚至还不屑地想,天天表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了,可是当我真正亲身感受了我才明白,其实赏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就是这种赏识真的会给人带来自信,更大的发挥潜力。作为留学生众多的温哥华,每个教育局都有给陪读家长办的成人ESL课,老师也都是有教师资格的,学生来自各个非英语国家,可想而知上课有多累,可就是这样,老师也会经常对你说good,very good;会在10题错了四题的作业上写good work;会在87分的report 上写下your test score was very high的评语。在这样的激励下,除了更加努力的学,我再也想不到其他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亲身感受,让我对儿子的教育也进行了重新思考,认同他付出的每一分,欣赏他走出的每一步,帮助他更加自信的成长。

底线教育也让我有诸多感受,何为底线教育?简单地说,我认为就是允许犯错。在温哥华,孩子满16岁就可以学驾驶了,很简单,一本学习驾驶的书,参加一个笔试,通过了就发一个L牌,就可以开车了。当然旁边必须坐一个老司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单独驾驶。这样学习一年后就可以去路考N牌了,因为你毕竟是新手,仅仅只开了一年的车,那么允许你犯五个错误,只要不超过五个都可以通过。当然,这个驾照也有一些限制条件,但是可以单独驾驶了,然后你必须再开两年的车,参加路考合格后,才能获得正式的驾照。的确,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对驾驶也并不是那么娴熟,犯点错误正常,只要没超过界限,为什么不通过呢?因为毕竟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可以练习。再回想自己之前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不允许犯错,犯点错简直就如临大敌,现在想来真的好多都是小题大做,还经常以小见大的给他分析,讲道理,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孩子错误不断,还让他丧失了自信,做事瞻前顾后,唯唯诺诺,因为害怕做错。家庭教育难吗?也难也不难,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的确是这么回事,睿智的家长会让家庭教育轻松愉快,家庭氛围和谐,孩子身心健康,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并且始终良性循环。

关于生活

我以前一直认为老外的生活太不讲究了,平时穿得随意,吃得也随意。后来才发现,对吃的他们的确不太擅长(或者说我对他们的食物不太感冒),但穿着上绝对不是不讲究,他们讲究的是场合,比如正式场合就得穿正装;骑自行车绝对不会穿件跑步的T恤和短裤;打高尔夫也不可能穿一双打篮球的鞋;hiking 用的包不会用平时旅行的包;至于露营的装备,那更是应有尽有;喜欢滑雪的,也基本都置办全套装备;就连孩子穿的万圣节,圣诞节衣服,也很少有重复两年穿同样的,这是不是他们的仪式感呢?或者说他们对每件事的态度都是认真的。说到仪式感,对他们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进行万圣节,圣诞节的布置,我也表示相当的佩服。基本提前一个月,10月底几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万圣节的布置了。各种妖魔鬼怪纷纷出场,骷髅墓碑随意躺在草坪上,要多吓人有多吓人。万圣节一过,家家户户又开始撤掉恐怖的场景,规划喜庆的圣诞布置。以彩灯为主打,或是点亮屋子的轮廓,或是挂满门前的彩灯树,也有一些可爱的充气玩具在寒风中矗立,要多温馨有多温馨。这个时候,他们个个都是设计高手,把家装扮得分外多彩。而且这些大都是自己做,超强的动手能力源于从小的培养,这都是书本以外的东西,也是足以让人生存的本领。

我们都知道老外特别会享受生活,动不动就去度假什么的,以前我单纯的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有钱,有资格有能力去享受生活,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比我们富有,只是他们认为度假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增进感情,可以加强交流。其实老外的家庭观念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淡漠,你随时都可以看到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玩耍的爸爸;周末父母带着孩子们骑自行车,爬山也是常态;像学校的音乐会更是祖父祖母都会到场加油。特别让我意外的是,当我问一个18岁的当地孩子,遇到重大事件你更愿意跟父母还是朋友商量,他告诉我是父母。我不知道国外的父母是如何跟孩子相处的,但至少亲子关系相对和谐。我以前认为亲密无间,零距离是和谐的最高境界,但其实退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进可以彼此亲近的距离才可能和谐。我觉得在国外,家庭教育的作用更甚于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比书本上那些生涩难懂的字更能教育孩子。我们小区每年有两次捐食物到食物银行给流浪汉,我们只需要将食物放到事先发给你的袋子里,放在门口,然后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挨家挨户的来收;我朋友的孩子从九年级开始就每周日到教会做义工,给流浪汉分发食物;我也曾在旅游区看到一个孩子,把游客扔下的塑料袋装进自己包里带走。在这种以付出为主的教育下,我想这些孩子对包容,博爱,感恩,珍惜的感悟会比只耕耘自己一亩三分田的教育更广阔,更深远。

一直以来都有朋友问我,国外的生活习惯吗?我觉得还行,因为这里普遍追求的都是实用的生活,没有多少华而不实的东西。衣柜基本都是挂杆,哪件哪件挂上去一目了然,橱柜也没有多少不锈钢挂篮,挂筐,就是搁板,但是怎么就那么好用,那么方便呢?,感觉啥都可以往里塞,多少东西都能容纳。有一次儿子换灯泡,搞了半天打不开灯罩,让我给他拿工具,我肯定地说,像这种东西绝对不会设计那么复杂,还需要用到工具才能打开。果不其然,他找到了办法,很快就徒手完成了。总体来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包装袋或者包装盒,他们都会设计得很人性,很实用,很方便。

关于陪读

很多朋友都说太佩服你了,一个人带着孩子在陌生的国家生活。其实回头看这段陪读生涯,我觉得它没有那么难,当然也不会太容易,关键是自己要清楚状况,做好思想准备。每年有那么多陪读家长来,也有那么多陪读家长走,不是说这条路本身有什么,而是看你到底怎么走这条路。陪读时光其实就是一段慢下来的时光,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提高各种技能,日常的一日三餐有时间慢慢研究;以前从没做过的馒头包子,现在手到擒来;各种面包,蛋糕不断总结经验,在冬日的大雪里,让屋子里充满烘焙的香气。天气好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好山好水欣赏起来;天气不好的时候,也可以约上一屋人在家里,火锅热火朝天的吃起来。实在无聊还可以收拾收拾家,断舍离之后送到二手店,顺便再从那里淘点东西回来重新装饰家里,瞬间心情就雀跃了。从《三生三世》到《庆余年》,这几年国内的热播剧,我也没有拉下,保持着高度同步。喜欢唱歌的我还经常自娱自乐,在地下室全民K歌。到了春夏两季就更不用说了,感觉每天忙都忙不过来,园子里的野草要拔,花要修枝,菜要施肥,哪有时间无聊。最最关键的是,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在纯正的英文环境里学习英语,如果要说这几年,我最遗憾最后悔的事是什么,绝对是自己没有更早地去学校学习英文,浪费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虽然自己也在家里学,但完全比不上最后一年去学校学习的效果,至少我现在的英文不会还是这种低水平。

今年母亲节,儿子对我说:妈妈这几年辛苦了,感谢你。其实相比感谢,我更希望他懂得珍惜。对我而言,我觉得陪读是圆满我人生,不留遗憾的时光。在孩子未成年阶段,我有责任照顾他,陪伴他,做饭洗衣我心甘情愿,甚至甘之如饴,因为我想好好珍惜能陪伴他的时光,因为我知道这样的陪伴不会太长,随着他长大成人,父母会慢慢退出他人生的中心地带。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另一个女人的依靠,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去呵护,为什么不把当下当作享受呢?

回头看这四年半的时光,对我而言,我还真没觉得陪读的日子有多难,压力有多大。一是我本身比较喜欢规律的,简单的生活。二来呢,我陪读的时间总体不算长,而且我先生在这几年能经常往返中加,每次来陪伴我们的时间也有两三个月不等,相当于一年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可以团聚。但是对那些陪读时间长,家人团聚时间有限的家庭,确实还是需要慎重考虑陪读,甚至是留学的问题。

留学不易,且行且珍惜。特别佩服那些父母不在身边,还把自己管理得非常好的初中孩子,高中孩子。小小年纪,一人在外的辛苦,孤独,难过没有经历过的真的不能体会。那些远在国内的父母,如果你们亲眼所见孩子所经历和承受的一切,你们会心疼万分,那都是你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如今他们嘴里啃着日复一日的汉堡、三明治,在零下几度的雪天步行上学,有些住家偏僻的地方走十几分钟也遇不到一个人。不要奢望homestay会跟孩子谈天说地,大部分孩子都只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除了吃饭那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勇敢地走下去,当你们经历了这种享得起福,也吃得起苦,昂得起头,也俯得下身的磨练,还有什么是可以难倒你们的呢?
为你们加油!为你们点赞!

再见,温哥华!

离开不代表忘记,那些欣赏过的山山水水,陪伴我的花花草草,还有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人们,我都会铭记于心,一直存在我深深的记忆里。

写给儿子

儿子,我陪读的结束,意味着你留学生涯的真正开始。你的高中还算圆满,考上了你想去的大学,还获得了高中学校的leadership Award ,几十个留学生只有两个人获得了这个荣誉,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过去已经过去,你现在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以后的日子需要你独自去面对,一个人在外,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也要学会向他人求助,不管是学业还是生活,希望你面对困难能更乐观、积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要知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趁着年轻,多去尝试,吸取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实完善自己。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负青春不负己,继续展现中国孩子的风采。

最后,请记住

放你飞,让你飞,任你飞,家永远在这里等你归。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