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700829

亲历加拿大医院急诊室——不得不说的真实

个人微信二维码

加拿大的医疗一直被大众吐槽,特别是急诊医疗。N多年前的急诊经历,让我对这里的急诊也是诸多怨言。但是越不想去经历,越是容易被你碰上。2月18日晚上,我不得不又踏上了去急诊室的路程。

准备晚餐的时候,因为自己的闪失,炸猪排的高温烫油灼伤了我的右手掌和左手大拇指,瞬间那种火辣辣的疼痛,让我难以忍受。在冷水冲洗以及用烫伤药膏涂抹后,看着还是红红地皮肤,渐渐冒起的白泡以及丝毫未见缓解的疼痛,我还是决定让先生送我去急诊。临行前,我已经做好了等待4个小时的准备。

到了医院,还算运气好,门口问讯处的值班员还没下班。跟她们说了原因后,其中一个工作人员亲自带我去急诊窗口,让我先去排队注册。排队的人还不算多,在我前面排了两个人,我一边等待,一边用嘴吹我的手,这样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疼痛。

不知道是我这个不停地吹手的动作引起了护士的注意,还是问讯处接待我的人跟里面护士沟通了我是烫伤的病患,只见一个金发的护士从注册室径直走到我面前,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复述了被烫伤的经过,她一脸同情地望着我说:“那一定很疼,对吧?”我点点头表示真的非常疼。她让我等一下,然后转身进了注册室, 不一会儿拿了一张粉红色的卡让我儿子帮我去注册台直接注册。

我谢过她后和儿子去注册台注册,因为出门只记得带医疗卡,忘了带手机,家庭医生的电话和名字不记得了。护士说:“这次就算了,下次记得补。”我还想着,还下次呐?医院最好别来吧。

注册完,我还琢磨着找个能让护士看到我的位子坐着,等待叫名字看医生。结果,护士直接让我去ZONE3区看诊,我得令后赶紧地赶去ZONE3区。来到门口,我把病历送进分诊台,分诊台门口椅子上已经坐着好几个人,我就找个地方坐下了,心想着换个地方坐着等吧。

屁股刚坐下来,刚才注册室门口跟我说话的那个金发护士就叫我的名字让我进检查室,我突然觉得很意外也很感激。护士让我半靠在床上,她非常NICE,一边给我量血压测体温,一边询问我当前疼痛的情况。做完一切,她拿来一个移动式的小桌板,另外一个护士给我端来一盆冰块水,让我把双手浸在里面,等待医生来决定如何处理。

我本来计划是等上4个小时才能进到检查室的,结果从注册室到现在我坐在检查室的病床上,前后不到15分钟。我突然似乎明白了什么:加拿大的急诊,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呆板和僵化,他们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就诊快慢的时间。

像这种烫伤,根据烫伤对真皮层的影响,需要及时处理,不然会导致感染。加上烫伤其本身会引起局部剧烈的疼痛,所以我被优先安排进检查室。

ZONE3分诊室床位加上检查椅一共十几张,一个医生,一个助手和几个护士,他们也一刻没闲着,一会儿看病人,一会儿查电脑,一会儿写医嘱,看完一个出去再叫一个进来……等待医生的时间需要一点耐心,我大约等了40-50分钟。所幸在检查室里面的病人大多已经给予了初步的护理。

医生看了一下我的伤口,说一部分是一度烫伤,另一部分是二度烫伤。护士给我上药后,告诉我24小时后再来换药,如果没有感染,3天后自己在家换药,如果有感染,随时去医院。最后,我带着被裹成粽子的手回家了。

这种急诊的优先顺序,让我对加拿大急诊医疗有了新的认识。而第二天换药的经历,让我对急诊优先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医院,因为是换药,所以直接去了ZONE3区,不需要去门口的注册室。护士很快登记好了,我就在休息区等待。换药的级别应该不属于“很急”,所以需要耐心地等待,而在我前面已经有4个病人在等待。

我坐下不久,来了一对夫妻。男的捂着耳朵,女的在分诊台窗口登记,里面的护士问她情况,我隐约听见说是什么东西砸到她先生的耳朵,现在耳朵还在流血,我侧脸看了下那位先生 ,他的左手捂着的耳朵周围都是血。护士问她是耳朵旁边流血还是耳朵里面流血,她说是里面。护士问完了,让他们先在门口坐一会儿,她把病历放在夹子上。不一会儿,里面又出来一个护士询问他们的情况,查看伤口,然后把他们直接叫进检查室,无需等待。我和之前来的那4个病患,仍然在椅子上耐心地等待叫名字进检查室。我从候诊到包扎完毕大约差不多2个小时,因为手部伤口没有感染,不需要全手包扎,护士给我局部包扎后,我就回家了。

我通过亲身和亲眼所见的急诊室的接诊情况,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重症优先,急症优先的原则。以前我们去急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急很急,却忽略了同时就诊的其他病人是否在病症上更急切需要优先医治。作为医护人员,在登记的时候她们就开始评估患者的优先顺序,是否危及到生命,是否流血过多,是否疼痛难忍等等,在先到先得的基础上再实行急症优先的原则,这既实现了资源优化也显得更为人性化。

离开医院前,在分诊台的玻璃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了非加拿大居民看急诊的费用。不由地感叹,虽然免费医疗存在着等候和排期时间长的缺陷,但是我们在享受免费医疗的同时,也应该多体谅一下医护人员的付出。尽管本地病人量不能和国内相比,但是一个分诊室十几张床位,一个急诊全科医生,从问诊到治疗方案出来,一个接一个病人在等候,医生就是有个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其实,站在医生角度或者病人的角度,大家都不容易。人无完人,医疗体制也是如此,没有一种医疗体制可以完全解决供需矛盾,在政府还没有合适的举措去平衡这种医疗关系之前,医患之间只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求同存异。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