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中位数收入对应的不同SAT考试分数
说到SAT,必须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Carl Brigham的心理学家。这哥们儿没啥别的爱好,就是特别痴迷于评测人类智力这件事儿。最初他设计了一个给军人测智力的考试,然后得出了一个很奇葩的结论:英格兰裔,苏格兰裔和荷兰裔的白人是最聪明的;最笨的是黑人以及刚刚从波兰和意大利来的新移民。(请参见下图)
但是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有些参加测试的同志们压根儿就不会英语啊……他也没有考虑参考者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他只是简单的认为这些分数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先天智力。好吧,也许是时代的局限性……更离谱的是,因为黑人朋友得分太低,他竟然担心如果让他们融入社会,会”taint“(他用的原词,玷污的意思)主流社会的人群——这算是非常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哥们儿估计闲得无聊,又研究了一个新的考试,用来测试大学入学学生的智力水平,这也就是SAT考试的最初形式: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智力测验)。SAT考试在最初并不是特别流行。在1941年,差不多也就一万人参加了考试,大概也就是高中毕业生的1%吧。大部分学校并不需要参考SAT考试的成绩,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申请人(当时美国也就不到10%的人会念大学),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去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高中成绩啊,课外活动啊,文书啊,等等。还有些学校甚至会安排自己设计的考试去测试学生。
随着二战的结束,大量的军人回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叫做G.I. Bill的法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google),帮助很多白人退伍军人支付大学学费。正因为如此,大学申请人的数量开始高速增长。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审阅那么多的申请材料,大学开始需要一种标准化的考试分数来帮助他们筛选学生。加上College Board开始改变说辞,把SAT这个以前measure intelligence(评估智力)的考试,说成了是measure college preparedness(评估是否准备好了上大学),SAT很幸运地成为了众多大学的选择。
College Board也挺争气,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逐渐改进了SAT考试。大学发现,如果把它和高中GPA一起来看,确实能够相对准确地判断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表现。于是SAT终于站稳了脚跟,考试人数也从1941年的一万人,慢慢增长到了现在的超过两百万。
SAT考试的普及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大家慢慢发现,只要是考试,咱就可以准备啊。于是越来越多的考试培训机构开始出现。大家别认为这只是在中国,在美国本土也一样。美国人(尤其是高收入家庭)对于SAT考试高分的痴迷一点也不比咱中国学生少。记得以前跟一位孩子在美高念书的家长聊天,她告诉我她认为只有中国人才专门学习考试技巧,美国人都靠真实语言和逻辑能力应对考试。他们也没那么在乎所谓的SAT高分。其实这种观点根本就是不正确的。美国本土一样也有很多SAT培训机构(比如Princeton Review,,Kaplan,PrepScholar等。当然,他们都不如中国的机构靠谱......),很多学生和家长一样执着地追求SAT的高分(当然这个比例可能比在中国要低)。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大学入学作假风波,其中得到很多人关注的就是传奇美剧绝望主妇里Lynette的扮演者Felicity Hoffman。她就花了15000美金,让考官把她女儿答错的题目修改正确,现在还等着判决呢。
这样的状况下,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就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钱去上SAT培训班,所以他们拿到的分数也很自然的会比没有钱去培训的孩子们高。College Board公布的数据也确实如此(请参加下图)。于是,一个循环形成了:有钱家庭送孩子去上SAT培训班——孩子考高分———孩子进好大学———孩子毕业找好工作———孩子成为有钱家庭———孩子送他们的孩子去上SAT培训班。这个循环什么时候才能被打破呢?我也不知道。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社会阶层间流动太难了。我想说的是,大家去了解了解美国,你看看是不是比中国更容易。中国有高考,不管大家怎么批判它的弊病,在这么多人口的情况下,高考已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方案。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聪明勤奋,也是有机会翻身的(我周围就有很多朋友和同学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改变了命运)。美国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并没有比中国容易太多。如果不相信,你去看看哈佛每年录取多少校友子女,看看沃顿每年录取多少给学校做捐赠的家庭的孩子,你就知道了。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在当今这个世界,优秀的人们不会被埋没。就像College Board的CEO大卫科尔曼说的一样,SAT只应该是大学申请因素中的一个而已,我们绝不应该因为SAT低分否定一个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