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326845

想引导孩子走上前途无限的STEM专业之路?父母需要做到这些事

个人微信二维码

STEM专业,也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专业,可说是时下最流行的学科选择。“势利”一点说,这些领域人才需求大,职业发展好,基本上就是当年我们爱说的数理化加强版,“走遍天下都不怕”,收入通常也不低。而从更深层次来讲,STEM专业关系着未来,是可以改变世界和人类的学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很多华人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进入STEM行业。不少人觉得“亚裔孩子学STEM有天生优势”,先不说这样的stereotype有没有道理,重要的是,即使有这个能力或天赋,孩子还是需要各方面的助力才能成功,从启发兴趣到鼓励引导,家长的作用必不可少。

作为美国生物学、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朱崴博士十多年来业余辅导纽约长岛中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每年都有学生赢取英特尔、西门子、雷杰纳隆等顶级竞赛奖项,超过40名学生被名校录取。要从众多STEM学子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他在指导这些学生成为“顶尖”人才的时候,发现了哪些秘诀呢?

如何启发兴趣?

除了那些天赋异禀、从小就对某个领域显示出浓厚兴趣的小孩,绝大多数孩子小时候都是三天热情,并不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这对父母来说就是引导孩子发现兴趣的“机会”,但同时也是给父母的一个挑战。

朱崴博士就举了一个自己家里的例子。他的女儿有一次听人说杀虫剂用多了不好,就顺口问道:“杀虫剂对人能有什么坏处?”面对这种问题,很多父母可能顶多上网搜一下答案,告诉孩子,但朱崴当时的回答是:“那你要不要自己做个实验看看?”

接着,他真的和女儿去买了一瓶杀虫剂,带她去自己的实验室,用显微镜等仪器观察杀虫剂的成分,再分析对人体的危害和原因。这样一个研究下来,女儿对自己顺口的一个问题,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不是每位家长都有给孩子一个实验室的条件,但这背后的道理却是普适的:在引导孩子发掘自身兴趣的同时,自己也必须随时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对孩子的好奇心有所回应。一位同事在周末参加了分享会后,回家也试着告诉女儿,要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女儿就说自己每年会长湿疹,想要知道原因和怎么预防。

朱崴还说,帮助孩子观察到生活中有疑问的、好奇的事情,这不仅是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还有个好处是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在做研究时就会更加自动自发。

如何让孩子坚持下去?

做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朱崴反复说,只有真正爱一个课题,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怎样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呢?除了前文说的引导他们主动找问题,找到与现实结合、让他们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的课题,这也非常关键。

朱崴博士再次举了一个例子,也是获得雷杰纳隆科学奖、被斯坦福和MIT录取的Andrew Fang。让他获奖的研究是青蒿素对于帕金森氏症的治疗作用,而开始研究帕金森症的治疗,与他的家人有关。

Andrew在六、七岁时第一次注意到外公有手抖等症状,几年后外公早早去世,他才知道这叫作帕金森症,也注意到这种剥夺了他和外公相处时间的病症。正是因为外公的遭遇,Andrew在研究时一直抱着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与外公相似的老人的境况的热情,这让他坚持到了最后。

除此之外,Andrew在研究中也得到了其他人的鼓舞。他收到过自己所读高中一位老师的母亲寄来的信,其中说,她的丈夫2016年因为帕金森症去世,自己深知帕金森给人带来的痛苦,因此特地写信来,感谢Andrew为减少病痛所做的努力。

Andrew的例子当然有特殊性。但作为父母,在孩子懈怠或受挫时,提醒他们所做的事可能影响许多人的生活甚至是全世界,以此鼓励他们怀抱信念,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哪怕孩子再聪明,科研始终是一件很难的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失误,家长在这时候切记不能过多责备。一些也具有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家长尤其容易犯这个错误,朱崴博士自己就有过教训:一名学生反复在实验中犯一个常识性错误时,他忍不住大声指责,但很快他意识到,这些常识是自己在多年科研中学到的,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常识。

朱崴提醒家长们要始终记得,孩子是需要时间来学习和体会的,不要轻易发火,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正确看待“获奖”?

顶级科技竞赛奖项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光环,但最终能得奖的必定是极少数人,因此,教导孩子正确地看待结果,也是家长们需要做的功课。

实际上,无论得不得奖,孩子在研究过程中都是受益无穷的。朱崴举例说,他认识的一个孩子整个高中生涯都投入到一个课题中,中途并没有参赛,但最后出来的结果相当惊艳,与一个研究生做出的研究无异,而他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锻炼出的科研能力、以及体验到的满足感,都是无价的。

另外,在准备竞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朱崴对此也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名学生本来很有自信,认为以自己的课题和成果,一定可以拿到西门子奖,谁知最后竟没有入围。

在帮助分析落选原因时朱崴发现,他的研究内容的确无懈可击,而问题出在其展示上,有太多生僻艰深的词汇和概念,但凡不是这个专业方向的评委都不会懂。于是朱崴指导他反复修改,并教导他说,科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普罗大众都能理解一件事,让他把同一个课题解释给父母邻居,最终做出一份完全不同的展示,12年级时再拿去参加雷杰纳隆竞赛,获了奖。

这名学生最后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便没有获奖,他学到的教训都会对他未来的学习有极大帮助。而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教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没有达到期待值的结果,并且引领他们看到“失败”的益处,毕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并没有失败,“either win, or learn”。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