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307462

解读 “中国式陪读”的三大盲点

个人微信二维码

陪读——这个让父母既欢喜又烦忧的词语里面,不知道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多少心血、多少辛酸、多少期望、多少爱和关怀。如果再给这个本已颇受争议的词贴上一个“中国式”的标签,那么,“中国式陪读”在“中国式”流行的当下,又给中国的教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式陪读”,无疑在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可以说是对孩子满怀期望的爱,并且还有因爱和期望而产生的焦虑和寄托。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对孩子那份来自于天性的爱,就已经悄悄地转化成了一份期望和寄托,爱依然是那份爱,只不过又添加了些许作料,所以,才会变得五味杂陈。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蜗居在家中为生孩子、养孩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职奶爸奶妈。于是,“孩奴”就成了这些爸妈的代名词,用孩奴来形容今天的爸妈,虽然有些不恰当,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今天的父母确实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对孩子的责任是父母的天职,可是,父母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却来源于对孩子的期望,陪读就是父母对孩子高期望的产物。
     盲点一: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读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能够形成良好地依恋关系,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健全和健康的人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的陪伴在孩子身旁或者及时的给予支持和帮助,问题和困惑也将会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最好契机。可是,现实生活中,父母们会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好不容易赶上个星期天,也会因为朋友相聚而把孩子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要错误的把陪读当做是陪伴,陪读只不过是父母陪孩子学习的过程而已,也是一部分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采用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够把陪读转化成陪伴孩子成长,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盲点二:陪读更多的是监督和约束让孩子反感
    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我为了你,工作都辞了,朋友也不来往了”,如果简单地从这句话来看,从中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可是,下半句才是父母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成器、不争气呢?”一般都是孩子做错了或者是考试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会把心中的抱怨和不平衡发泄在孩子身上。此时,父母的陪读就会被孩子解读为监督和约束,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没有惹是生非和取得好成绩的自己。所以,父母在陪读的时候不要只盯住孩子的成绩和不足,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孩子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
    盲点三:父母陪读扼杀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小孩子在自制力和控制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很欠缺,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挖掘,这时候正确的陪读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利用时间。但是,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父母就需要慢慢的学会放手,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思考。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父母不但陪读,而且还替孩子做一些生活中本应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帮着做点家务活等等。经常会有父母说:“只要你能考个好成绩比什么都强”。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孩子考上大学还要把衣服快递回家让家里人洗的怪现象,有太多的案例已经证明高分低能对孩子的未来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重智力的同时也关注能力的发展,才是陪读所要起到的作用。
    陪读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父母把陪读当做了一种工具。陪读,是陪伴着孩子读书,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陪同孩子读书,学习只不过是成长过程的一个点。如果父母能够在关键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能够起到支持和给予力量的作用,孩子读书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可是,现实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督促孩子学习的时间多了,正确的陪读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然而,这种监督和包办的陪读还是不要的为好。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