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315180

加拿大真的没有“学区房”

个人微信二维码

朋友夫妇来温哥华看房,要为暑期正式搬家定居做准备。现在正赶上加拿大房市低迷,是买房的良机。可是他们看来看去,越看越犹豫。

再三讨论,搞明白他们的选择困难是什么——在价格、房龄、地毯面积、占地面积、户型、明亮度、内部装修、景观、交通便利程度等等这些常规的本地买房考虑的条件之外,他们还加上了一个“学区房”的条件。这一下问题就复杂化了。

我们这里分小学、初中、高中。小学的密度最大,差不多走路15分钟以内的距离总有小学,一个房子周围有两三个小学不新鲜。初中就少一些,高中数量更少、整个学区也就几所。找“学区房”,是要小学、初中、高中哪个学校的,首先就成了一个困扰问题。如果想三者兼顾,再把常规选房的条件加入,就成真无解了。

之前我们数次交流过相关问题,不过都是在线联系,他们虽然听过我在线的讲座、读过文章,但是仍然不敢相信加拿大没有“学区房”。此番共进午餐,当面交流,才算有机会说明白。

为什么说加拿大没有学区房呢?因为加拿大没有国内的所谓“学区”。

加拿大的学区是行政划分,按照学生/人口数量,一个城市分为几个学区,或者几个城市合为一个学区,由学区教育局管理(school board)。加拿大是三级政府,没有全国的教育部,教育归各省教育厅管。教育厅直接管理各学区教育局,各学区教育局有数字编号代码,比如温哥华市教育局是SD39。

教育局管理本学区的从K(学前班)到12年级的基础教育,包括资金发放、老师调配、资源协调、学校建设、冬天铲雪夏天割草等等所有和学校、学生、教学有关的事务。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是均等的,由教育厅统一拨付。教育局经费除了教育厅的发放,还可以开源,比如通过社会募捐、教育局办留学、夏令营等收费项目来获得。另外就是节流。

前几年,在我们城市的免费社区报上读到过教育局的财报说明。根据财报可知,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概有一两百万加币的缺口。但是,竟然被教育局神奇的扭亏为盈了,靠的就是开源节流。我们的教育局前主办的留学项目号称全加拿大最大,那年有一百多名留学生,这就是一百多万加币的收入。节流呢,是拜老天所赐,那年冬春都没有下大雪,教育局省下几十万的除雪经费。

在教师、校长由教育局统一、定期调配,学生教育经费均等的情况下,学生们受到的教育不容易有明显差异。另一个保障“教育均等”的原因是没有考试。无论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或小升高(很多学区是K-7是小学,8-12是高中)、高中升大学,常规班都没有考试。完全是就近申请入学。K到12年级中,目前我们省只有高中的三次省考是统一的学生们必须参加的考试,其他都是老师自行掌握的小测验。而学校排名是一个非官方的第三方机构评定的,主要依据两三次学生可以参加、可以不参加的某项测试成绩。

K到12年级间,想跨区申请学校的也非常容易。教育局安排统一的一天,在线或者办公室开放接受申请。第一位的录取标准是如果有兄弟姐妹在这所学校,一般必须录取(方便家长接送),第二个录取条件就是先到先得——谁的表格先交谁先被选入,未选入的依序进入waiting list名单。绝不需要找关系、“蹲坑”。

今年迪迪要申请高中,我们也尝试了跨区申请。申请前,我电话学校询问迪迪学号,顺便和前台老师聊了两句。老师说,我们想申请的高中听说本校区的学生已经满员,几乎不可能再收跨区的,不过还是鼓励我们试试。另一家长也听到类似讯息,尽管他申请的是不同的高中。然而事实上,我俩都申请到了跨区学校。不过我们综合考虑后放弃了,他们接受了offer。

跨区申请容易的根本原因大概就是本地人口少,没有人口压力,而且真正的本地人或者老移民早已参透了学校教育的真谛,也不去平白无故地费劲,他们普遍觉得,在哪儿上都一样,学校离家近好,省去接送的麻烦,而且周围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同学,关系也亲厚。

不要说不去为了“好的教育”择校,即使获得了非片区学校的“好的教育”的机会,还有不少人放弃。迪迪升初中时,一起上“天才计划”的十几个孩子,只有一半去跨区的学校上专门的“天才班”。不去上的有一个去上了法语学校,其他的就是上片区学校的普通班。我曾和一位放弃“天才班”的西人妈妈讨论过,她的想法很简单,片区学校接送方便(他们家三个孩子)、同学都是熟人,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上“天才班”的必要,按部就班地上普通班很好啊。她的这种想法代表了本地普遍的想法。最后的结果就是迪迪的天才班里以亚裔为主,西人凤毛麟角。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小学、初中无所谓,高中一定要选个好学校。此话有理,不过正是因为要“选”学校,才更没有早早为学校买“学区房”的必要。学区内高中设置数量少,却个个都有特色。如果不满足常规班想选个特色计划,那才有得选呢。为了迪迪选学校的事儿,我已经写了两篇长文详细记述。(《惊奇│加拿大高中也“择校”,项目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及 《惊险│一场跌宕起伏的加拿大高中“择校”》)选完后强烈地感受到两点:选择永无止境;孩子的兴趣和志向不是家长能简单粗暴干涉的。

尽管我们最后获得了自己最想去的计划,可是仍然心有遗憾,对不得不放弃的其他计划感到不甘。而迪迪的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有自己清晰的想法,愿望也坚决、强烈,我们只能给与一些建议,连引导都算不上。家长心怡的学校往往不是孩子看中的。倘若当初为了某所高中买房,孩子很有可能到时候有其他想法,而家长如果用房子来束缚孩子的选择,就有些得不偿失。

除了孩子入读的学校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家长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活状况在几年内也容易发生大变化。加拿大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任何人在法律许可、自我努力的情况下,都可能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做想做的事。别说50岁读大学不是新鲜事,去读高中都不算新鲜。在多种选择的促动下,家长的事业方向、生活重点一般都会做出调整,也许等不到孩子读高中就搬家了,“学区房”白白浪费。

听我肯定地解释完了国内的所谓“学区房”在加拿大不存在之后,朋友释然了。但是,我也告诉他,买房子时,周围的人文环境还是建议考虑一下。比如从城市文化、周围居民收入等方面入手。

居民收入可以通过房价考量——房价高的地方,收入一定不低。这一点与地税有关。房价高一般是区域性的。房价高的直接相关是每年缴纳的地税高。5000元地税对于年收入十万的家庭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年收入四万的家庭肯定是个问题。买房的时候建议量力而行,地税是年年都要缴纳,切不可为了“面子”买超出自己支付可能的房子。

城市文化也很重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列治文中餐多,人也多,比较繁忙;本那比是大温地区的首府,老城市里老居民就多;满地宝号称艺术之城,富有艺术气息;素里地广人稀,喜欢高密度城市生活的人就不适应。这些明显的特点很容易识别,在买房时应该可以注意到。

最后,我的建议就是,新移民买房先选城市,再按照价格、建造年限、街区规划等等选区域,之后选自己心仪的房子。买房、验房有许多细节,最好都找专业人士,比如买房找靠谱的经纪,验房时找信得过的验房师,否则万一有问题,容易“贻害无穷”。这些细节中,唯独不用特别费心的是孩子的学校,因为加拿大真的没有学区房。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