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为我们写来文章的读者们,很多讲述了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或者至今还在延续的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之间的冲突,有一篇来稿的标题甚至叫《我已不再教小孩要孝顺父母》。这里面大多是由“50后”的父母与“80后”的子女产生的张力,上一代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期之前都在一种集体主义的、激荡的环境里生长,下一代是独生子女,随着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中长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崇尚自我。两代人犹如火星撞地球。
有来稿里写道:“他们要求你做的事情,自己往往做不到。你每天要读书写作业,他们忙着打麻将看电视。他们说一切都是为了你,然而你很快会知道这是多么虚弱的谎言。为了自己的满足感,为了并不健康的伦理观念,他们付出很多,但是,那并不真的为了你。那些情感绑架却真真切切留在你的身上,于是很多时候,发现真正的自我和渴望,也成了一件异常艰涩的事。”
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你一定很熟悉。那些小时候的事,到底对亲密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心理学上原生家庭跟亲密关系最相关的是“依恋理论”。
所谓“依恋”指的是人与人缔结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的基础也由此定型。日本心理医生冈田尊司在《依恋障碍》的书中甚至提出,依恋是人的第二基因,它不仅涉及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还会影响工作方式和人生态度。比如“无法与人保持适当距离,容易陷入情网”“常常冲动爆发负面情感或者伤人言语”“不易维持信任,工作和感情都很难稳定”“对伴侣要求严格、控制欲惊人”“喜欢黏腻的依赖关系”等,都可能是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依恋形式。
依恋理论有特别多的实验依据。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咨询师陈兑说,原生家庭对于小朋友生理的影响是公认的,美国婴儿的重症病房会有志愿者过去抱他们,因为如果小婴儿没有接受成年人亲密的拥抱,他会出现疾病,不发育,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功能。美国大多数做亲密关系的咨询师也都是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分析童年经历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用偏认知的疗法来促进改变的发生。
成年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也可能是父母的重演。美国的一篇论文里写道:“最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陈兑告诉我,童年经历的影响主要是习得了父母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孩子看到爸妈表达情绪方式是大吼大叫,或者冷战,那可能他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方法就攻击性很强,或比较消极。”
因为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和教堂都会组织一些亲子教育。陈兑就在加州开着这样的课程,由政府出资,只要住在当地的父母都可以参加,一共八节课循环进行。陈兑说,她首先介绍的是小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让家长知道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对于家人的需求很不一样,那么教养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然后很大的内容用在教养方法和行为上,教给家长怎么用智慧的方法跟孩子沟通,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有时候家长自己情绪不好,很可能会不小心发泄到孩子身上。情绪管理很重要,防止家长把这种代际创伤传染给下一代。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学习这些以科学实验为依据的理论,也许就不小心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方式,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会伴随一生吗?陈兑说:“科学家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都证实了,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过,可以通过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比较好的例子来自邱晨。邱晨是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二季的冠军,她曾在一次直播与父亲对谈的活动上流了泪。她告诉我说,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在创业一个教人说话技巧的付费项目,需要一个场景来告诉大家,学会好好说话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邱晨的父母是老师,亲戚们许多也在教育系统工作。跟那些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不同,邱晨说,父母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也愿意吸收外面的信息,对她的教育开明而宽松,从小每个周末要么带她去看画展,要么去公园撒欢,也学过舞蹈和奥数,带着她看遍了兴趣班,喜欢什么再由她自己决定。
即便如此,邱晨也像其他人一样面临自己理想与父母期望的分歧。父母的愿望是她能像家族里其他孩子那样未来进入大学当老师,邱晨虽然喜欢大学里的气氛,可觉得当老师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另外,她对老师的人生太熟悉了,一下子看到几十年后的状态。她想走自己的路。
成年之后跟父母相处,邱晨的做法是建立了边界,走自己的路。她说,自己经济独立,而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得挺好的时候,跟父母就真正做到了坦诚交流。“梦想是一个无底洞,就给自己设一个时间点,往死里作,时间一到没作成,那立刻回头。我爸虽然没有直接给我设时间点,那样我的压力会很大,但他看时间差不多了,在我留香港工作快7年的时候,问我要不要回来。”邱晨说。
邱晨觉得她和父母的边界是通过父母的不坚持和她的坚持建立起来的。很多人会给她微博发私信讲述自己跟原生家庭搅在一起,想做自己又怕伤害父母的纠结。邱晨说,孩子的坚持肯定会让父母伤心,但是边界必须是互相试探和磨合出来的,谁也没有权利去过一个零伤害的生活。“父母也只能不断调低自己的预期,我不结婚,不生孩子,父母只能接受,如果他们不接受,那他们永远在那个坎上停着吧。”
这看上去很残忍,但是邱晨承担了伤害父母的成本,她觉得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对父母的补偿。“很多人提问不是不愿意伤害父母,而是不愿意承受因为伤害父母而产生的成本,愧疚、不断解释、采取其他办法补偿。”
说话技巧也是维护亲密关系的一个切入点。邱晨说,她和父亲在达不成共识的时候,会用好方法说服对方妥协。“我放弃考美院的决定虽然是我自己做的,但其实是我爸妈劝阻的。他们跟我讨论,说这件事不靠谱,挣不着钱、找不到工作,道理都是很老套的道理,不过最后他们让我自己再好好想想,决定让我自己做。因为我不需要在当时很紧迫的情况下做决定,反而会把他们的意见放在脑子里。如果当时他们很强硬,那我立刻会做个判断就是你们不对,那所有他俩讲的理由我都不记得。反而给我一个很宽松的氛围,我会把这些道理不打标签、不做记号地琢磨。”
这其实是一种说话技巧,叫作说服中把权力交给对方。邱晨告诉我,说服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而是非常明确地告诉对方,这个决定权在你。
如果原生家庭并不像邱晨的那样是正常的土壤,父母也不开明,咨询师的专业意见是,那就这样吧,你要接受这个事实。陈兑说,父母因为成长环境有他们的局限性,但是他们支撑家庭走到今天。你也许在过去很不愉快,但你得往前走,而不是纠结过去,改变父母造成很多矛盾。你可以好好照顾自己、过好的生活,找一个亲密伴侣,重新塑造一个依恋关系来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你可以跟原生家庭拉开距离,重塑一个生活圈。
“我会在疗程里让咨询者给父母写一封信,不必寄出,但写一下可以抒发对他们的愤怒、遗憾、伤心等情绪。这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审视对原生家庭的态度和情感的方法。”陈兑说。
带着创伤勇敢前行的例子来自我们的读者陶成,她在来稿里写道:“做妈妈6年,做女儿三十几年,两个身份重合的这些日子,回溯成长,自我医治,都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妈妈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落空的部分由自己去完成,说不定可以惠及自己的女儿。遗憾无可追挽,却可以带着悲悯的心往前走去。途中偶有所得,总希望分享给仍在此中与我有同样挣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