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299144

做出一个负责任的留学决定,你必须考虑哪些方面?(信息篇)

个人微信二维码

你搜集了“足够”的信息吗?

你一定已经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但仍然担心自己错过了那些更重要、更准确的信息,所以一次又一次深陷在网络搜索、中介轰炸和私人越洋电话里。在这个信息时代,无论是媒体、中介的公开信息,还是前人、朋友的私人信息,人人都不乏渠道得到海量的说法。身陷在这些信息里的时候,不妨回顾一下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A. Simon提出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Simon认为,古典经济学假设人们可以得到所有需要的信息,然后一一分析利弊、做出决策,这没有考虑到人的基本生理心理限制。所以Simon提出修正:人并不可能得到所有信息,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全部信息,人不可能做出绝对“理性”的决定,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定。

所以”足够“并不是判断留学信息的重要标准,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理解才更为重要;追求绝对“正确”的留学决定也不现实,反而更应留意家庭成员对于留学的决定是否满意,也就是说当你们做出最后决定时,是否对于使用信息的过程有足够清晰的觉察,是否相信自己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出了负责任的决定。

2  什么样的信息最吸引你的眼球?

当我们清楚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永远都是有限的,不妨问问自己,你最关注什么样的信息?从何而来的信息最能赢得你的信任?

新闻里出现小留学生在国外被告上法庭,网络上出现年轻学生在国外吸毒,中介机构说其合作的国外学校是完美的教育选择,亲朋好友说自家孩子在国外千好万好,身边同事说远渡重洋最后还不是回国当“海带”……听到这些信息难免像坐过山车,一时觉得留学好、一时觉得留学糟。

然而,这些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不适合直接作为留学与否的结论。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更倾向于信任并赖以做出最后决定的信息,是因为该信息具有官方权威的背景,因为传播信息的人有社会声望和地位,还是因为你熟知发出信息的人的人品?实际上,官方渠道、社会声望、为人可靠,这些因素和信息本身的可靠性、代表性都不直接相关。官方媒体报道的小留学生在国外触到法律边界,信息是真,可并不能代表所有小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知名大V和学者,在他们各自的术业专攻领域有知识积累,他们的眼界见识也许足够广阔透彻,但并不代表他们对于留学生活也有同样的知识积累和见识水平,他们的观点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 那么他们的个人经历具有代表性吗、符合你的家庭情况吗?再说你所信任的为人,他们传递的信息是他们所体验、所理解的留学生活,如果你参考其中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直接拿来作为结论,这些信息将更有价值。

你又是否意识到,统计类的信息和案例类的信息,你的家庭在考虑孩子留学时是否有所偏重?有些家长喜欢根据“排名”、“录取率”、“师生比”这些统计类信息作决定;有些家庭则倾向于根据“某某”的亲身经历作出决定,也许是自家旅游时的印象,也许是亲友对留学经历的评价。理想的情况是,家庭能对这两类信息都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统计类信息常常是一些基本事实,案例类信息则包含了不同个体身处其中时的切身体验和解决方案,这两方面在你孩子留学的过程中都很重要。

概括来说,无论是从何而来的信息,你都需要留意该信息中使用的例证和其对于留学所做的结论是否能够匹配:如果用个别例子做了一个绝对好/坏的结论,或者用泛泛的整体情况做了一个意图适合所有个人的结论,无论来源如何都不足以采纳;另外,统计类信息和案例类信息同样有价值,你要区分汲取其中的客观事实和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客观事实容易共享,但主观感受则要因人而异。当你开始搜集留学信息的时候,尽量多问基本情况是什么、有哪些利好因素哪些阻碍因素;即便求教“过来人”的经验,也避免问“留学好不好”,而是问“对你来说留学有哪些益处,你是如何利用的;留学有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然后再运用这些信息,看看孩子与留学可能经历的事件匹配程度如何。

3  你的家庭对信息的理解存在固有模式吗?

前文提倡对待信息的理性态度,但这还只是处理留学信息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是人们思考模式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笔者曾与案主做过这样的试验:当案主为做一个决定挣扎时,请两个人分别代表两种意见,在案主耳边反复申明自己所代表的建议和论据,然后这两个人交换角色再分别申明之前与自己不同的那一方的建议和论据,最后问案主听到的、注意到最多的是哪种意见或从哪个人而来的意见,结果案主常常是更多地听到、注意到了那个更符合自己内心偏好的建议,无论它是由哪个人申明、无论它带有哪些论据。这就是我们说作出决定时,对于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当你内心存在一定偏好时,你对于信息就存有了“偏见”,这时就会出现更重视正面信息、忽略负面信息(或者相反)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留学之前认为国外什么都好、无论如何也要出国,经历了挫折之后就认为国外什么都不好、无论如何也要回国。

身为常人,我们谁也无法绝对避免心理偏好对处理信息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对于自己处理信息的过程更有意识、更有掌控力。这就需要对家庭成员如何理解留学信息进行讨论,你不妨在自己家里也做这样的试验,让家庭成员轮流体验“案主”的位置,先看看每个家庭成员更偏重哪种意见,再坐下来讨论每个成员对同一信息是怎样理解的,每个家庭成员怎么看该信息中的事实会对孩子/自己留学生活发生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偏好,也可以从其他成员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中发现自己的盲点,从而对信息明明白白地使用,真正做出有价值的留学决定。当你感觉到,家庭做出留学决定的时候不是“太复杂了,弄不明白,就这样吧”,而是“这个决定不容易,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很多困难,但我们已经做出了目前状况下比较满意的决定”,就说明你已经尽最大可能地理性善用了信息。

总之,决定孩子要不要留学,不仅仅需要搜集高质量的信息,更需要高品质地处理信息。信息是死的,但它对家庭的影响是鲜活的:充分意识到家庭搜集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可以为孩子留学的旅途打开一扇理性、坚实的大门,孩子也会从中学习到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为留学的喜怒哀乐负责任。下一期我们要讨论,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孩子和家长的位置,如何让留学真正成为整个家庭的团队合作。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