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372716

中国做留学的,谁还没几支假疫苗?

个人微信二维码


1、
朋友圈这两天被疫苗刷了屏。

其中有一种问法是:钱挣了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害人?

医药圈我当然是不熟的,但这问题让我很自然地想起留学行业,或许我可以从自己所经历的圈子,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先说为什么。

挣到钱了就停手?不可能的。

原理上可以这么解释:对比起挣钱本身,守住钱、守住挣钱的方式,可能是让人更有执欲的。

靠作恶挣钱后,会有人去思考如何摆脱这种恶,而更多人可能在焦虑如何持续地把钱挣到,即使这种持续需要不断地作恶。

今天我们要是说谁做教育是为了“情怀”,就像是在骂人。可是,如果今天做教育,只盯着钱而没有一点社会参与感,会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

2、
因为当你只盯着钱,就会作恶而不自知。

疫苗事件中被揪出来的一个细节:2017年长生生物销售费用5.83亿,25个销售,人均销售2330万元。

大家都知道长生生物这销售费用是干什么用的。在留学教育领域,这样的销售费用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家长们当然不会知道,动辄5万、10万的高昂培训费用里,可能竟会有两三成贡献给了“热心”的推荐人。

只做留学不做其它业务的大型机构金吉列,不管到哪个城市,都会成为“群狼”眼中的一块肥肉。即便是自有培训业务的大机构启德,大量资源也百禁不止地被推到外部。

诱惑实在太大了。

这甚至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圈”。留学顾问从自己公司获得的工资低一点没关系,只要有资源,外部拿到的佣金会远高于工资;而作为回报,金吉列和启德的存在,也各自养活了每个城市那几家靠“口碑营销”而存活的语培、艺术培训,和背景提升机构。

是的,在留学这个圈内说口碑营销,简直就是对“口碑”这两个字的亵渎。

3、
而,人为地制造恐慌、加大剂量,正是这个领域真实的写照。

庸医有两种“恶”。

一种是明明没病,非要把你说成有病,然后打针吃药全套来齐,医生说的话谁敢不信;另一种是原本就不会治病,胡乱地把各种药剂都堆上,就为多赚你一点药钱。

有多少培训机构,在给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时,关心的压根不是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能力,而是家长的支付能力?只要家长愿意掏钱,原本10节就能上完的内容,非要拆成30节。如果到月底了营业额还差点,那就再去跟家长谈谈,多加几节课。

最近还听闻有丧心病狂的私立国际学校,为了给自己新开的初中项目招生,不惜通过在入学考试设坎,来要求学生降级从低年级读起。

教育一旦作恶,绝不亚于医疗与药品,而这样的机构不少见,就在你我身边。

4、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是因为所有的“恶”,都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相通。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是错的?

就像我们看到朋友圈里每天刷着的“喜提奔驰宝马”,以及那些疯狂的类传销组织一样:对错已经不重要。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帮机构挣到钱,就是正确的。

良知是一个很深层的东西,它时不时地总还是会探出身来。所以在疫苗事件之后,我一直期待来自于长生生物内部的信息,我想了解他们内部是怎样的一种组织形式,让人可以聚在一起“作恶”。

而在我熟悉的这个圈,我竟“有幸”目睹过一些能“有效”压制住这种良知冒起的方式。比如说,依靠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第一步,在组织当中,把“挣钱”强化为唯一目标,挣钱的与否要树立成公司与个人“成功”的终极考衡;

第二步,一旦“成功”的定义设定,在追求“成功”的路途上,辅以足够的鸡汤,排除、严控一切不一样的声音。

接下来,在达到“挣钱”目的的过程中,任何的不择手段也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

熟悉么?我说的不是传销。方向错了,所有的“恶”就会串联。

“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这话谁说的?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