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965346

焦虑的中国父母

个人微信二维码

有种爱叫做中国式父母的爱。

他们象无处不在全方位360度扫描的摄像机,使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控之下无所遁行。使一切违背循规蹈矩的轨道的萌芽,毁于无形。

他们焦虑,严格,苛刻,一丝不苟。

孩子的成绩,没有得A,将经历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涤荡; 孩子的钢琴没有练够2小时,将遭遇秋风扫落叶般的指责谩骂。孩子没有考上名校,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和贬损。孩子整日被置于一种竞争和紧张的战斗状态中。

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害怕孩子不如别人,害怕孩子上不了名校,害怕失了光宗耀祖随时炫耀的颜面,害怕孩子找不到赚大钱的工作,害怕孩子找不到优秀的伴侣……这些害怕的目标逐渐变成焦虑,不仅会侵蚀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同时将毁掉我们的健康。而且,父母如果不从这个焦虑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这个焦虑的单子还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和增长。

人生一切的目的和活动范围,都围绕一个中心,进名校;两个基本点,挣大钱,跨入精英阶级。路是父母选的,孩子跪着爬也要爬进名校。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梦想与兴趣,在大是大非的爬藤进名校面前,都是无足轻重的烟尘浮云。孩子乖巧听话,言听计从,按照计划按部就班,进入心仪名校,一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旦发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胆敢怀有自己的梦想,违背父母的旨意,不服父母的安排,那就要出现鸡飞狗跳天下大乱的动荡局面。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起居,读书学习,未来前途和社交友情。但当这些关心,变成了一种执着,一种负担,一种监视,一种要挟,亲子关系,就无可避免的走向了我们期望的反面。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逃跑。

孩子象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父母的监视和控制,就是照出亲子关系是否已经进入误区,是否健康正常的镜子。

许多人将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的说辞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之下,父母对孩子一切的过度掌控,以及不停的批评指责,不断的施压和打击,就变得名正言顺。

父母焦虑的情绪,像病毒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施加给孩子,往往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伤。而是,深藏在内心深处没有伤口的痛苦。有位认识的中国人,他的女儿大学学的律师专业。他常常自豪的向我们宣称,到美国来,咱衙门里终于有自己人了。 这种下一代为自己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是可以理解的。在国内,无权无势没有人脉的平头百姓难于出人头地,所谓“寒门难出贵子。”来到美国,通过两代人的打拼,通过孩子的努力学习,勤奋上进,而实现阶级的逆袭和圈子的跨越,这是值得庆幸的。然而,父母退一步想一想,孩子如果仅仅为了实现父母的设想和计划,而被迫放弃自己的真正梦想,一辈子背负沉重光宗耀祖的枷锁,在孝道和实现自我的纠结中,将是一种怎样的摧残和悲哀。
当年被誉为冰上皇后的华裔运动员关颖珊,除了奥运会她几乎囊括了世界各种冠军头衔。然而,两次参加奥运会,却都痛失金牌。后来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她惋惜的承认,关键时刻,想起奶奶父母家人,为家族争光的心理压力引起的焦虑,导致她发挥失常,与奥运金牌擦肩而过,成为遗憾。

最近读到一位34岁的母亲,抛下家庭和幼小的孩子跳楼身亡的故事。原因是,她曾在上海年薪百万,但因为没有上海户口,孩子无法注册上学。她决定辞职搬到深圳,因为他们在深圳有学区房。 一家人搬到深圳后,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履履受挫,很难找到能与在上海相匹配的薪资,在焦虑和绝望中,纵身从30几层楼跃下。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就在她死后的第二天,她的手机收到了用人单位条件优厚的聘任信息。我相信她是爱孩子的,但是她的焦虑控制了她的正常思维,没有留给自己转念一想的机会,让冲动占了理智的上风。她没有想到,她所带给孩子和家庭的,将是一生怎样的痛苦而惨烈的记忆。

我们中国人,热衷于智力投资和教育投资,愿意花大钱花大气力买学区房,上天才班,每天无缝衔接的上补习班,却很少化时间和精力关心自己和孩子精神方面的健康和情绪的健康。动不动歇斯底里情绪大爆发,像病毒一样,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淫威下,选择沉默。并不是ta 真的认同父母的观点和做法,可悲的情况是,ta可能已经放弃抗争的可能,胳膊拧不过大腿,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投降,难道等着被批斗而亡?

我们在忙着将全副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业上时,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情绪的健康,最终将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在常春藤盟校工作了24年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教职。他的《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曾引起巨大反响。他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对精英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他在书中描述到,“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公布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The Crisis on Campus)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望”;接近1/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攀升,现在几乎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在接受过服务的学生群体中,被诊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数量翻了3倍,接近整体人数的一半。 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赖抗抑郁或者抗焦虑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的不适。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休学或者梦想着休学。”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自己真正的梦想从未被认真的尊重过,更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一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女生更加坦白地总结了自己的过去、现状和将来:“我讨厌自己的活动;讨厌自己的课程;厌恶高中里所做的一切,而将来的工作也将会是令人厌恶的。我将如此度过余生。”听了这种内心的独白,做父母的将会有何等的震惊和遗憾。

很多孩子懂得如何做一位“好学生”,但并不懂如何独立思考。 许多中国父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谈孩子的幸福快乐,就是主张孩子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前途尽毁。 给孩子成长空间,就是纵容玩乐不学无术,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而进入万劫不复之地。

其实父母的焦虑才可能是摧毁孩子自信心和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光宗耀祖而学,为了父母的脸面而学,为了打败对手而学,为了成为精英而学,惟独忘了为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目标而学。

在理解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目标才可能成为孩子自己的动力。

如果父母在工作单位,受到老板同样的对待,像电影《The Truman Show》一样被全面监控,每分每秒都要按照老板的旨意操作,少有懈怠和走神,便被指责谩骂贬损。估计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坚持,不逃走就可能成为精神病或抑郁症患者。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孩子的不同,没有必要都去走相同的道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要想孩子有个健全的心理体系,可以淡定而从容的应对真实社会的挑战,父母自己就先要治愈自己的焦虑,以平和欣赏的心态对待孩子每天的努力,而不是虎妈般的疯狂摧残和控制。

避免自己成为狂躁焦虑的虎妈,不仅使自己可以享受生活,还可以使孩子免遭精神的荼毒。要不然有一天父母不幸被儿女归入“父母皆祸害”的黑名单里,任凭儿女再成功再有钱再风光,却损失了亲情损失了健康快乐的亲子关系,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钢琴,学跳舞,学画画,参加社团,上补习班爬藤进名校,都是好的,但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绝非仅只这些,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困难不气馁,不依靠,不消沉,不退缩,不放弃,才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原则。

焦虑的实质其实就是信任危机,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它不会改善任何关系和结果,只会搅乱你的脑袋,偷走你的快乐。

相比于整日焦虑孩子的未来,比较明智的方法应该是立足当下,珍惜和享受一去不会再来的与孩子相处的今天和明天。

从焦虑到放弃焦虑,中间隔着的无非就是两个字:尊重。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