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703856

加拿大亲密而不紧密的亲子关系

个人微信二维码

曾翻译过纪伯伦的诗。他在《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他们通过你而来,但并非源自于你,他们与你相伴,但是并不属于你。”翻译的时候我对这些意思的理解只停留在诗句表面,来了加拿大后,才彻底体会清楚。

01.

加拿大的亲子关系,或者说,欧美的大多数族裔,尤其是西人,或者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其他族裔,真的是将孩子看成上天的礼物。他们没有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意识观念,对孩子养到18岁就算完成任务。许多人并不介意再婚重组家庭时对方有孩子。有人还开玩笑,少花费好几年换尿不湿的功夫,直接就有个能带着去打棒球的儿子,赚大了。

18/19岁(各省的法定年龄不同),正式步入社会,能买烟酒,承担完全刑事责任。加拿大14岁可以开始打工,但在18岁之前,对打工的种类和时间都有限制;16岁能考驾照开车、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自己可以出去住。

刚接触这些信息时,给我的感觉是,加拿大孩子的成长特别明显。他们对小孩子的保护很严格,然后一到了岁数,就马上放飞。

比如,12岁以下,不可以让孩子单独留在家中。7岁以下,不能单独留在车里。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会被追责,甚至失去家长的监护权,政府会接管孩子。我查了资料,对多少岁能单独留在家里并没有法律条文规定,应该是居民们的约定俗成。迪迪从听说这个规定后,严禁我们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候我们在后院干活儿,他也跑出来故意说:“不能把小朋友自己留在屋子里”。

当然,他是开玩笑。不过我知道不少家长都犯愁暑假如何照看孩子。有的请假,有的换成夜班,有的就把孩子送到日托,就是为了解决不能让孩子单独在家的问题。每到放假,各种俱乐部、课外班异常丰富,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孩子要被托管的需要。

本地人的亲子关系普遍比国内亲密。大多数家庭的父母都以陪着孩子成长为天职、乐趣。许多加拿大人都很注重家庭生活。所有的课外运动队的教练几乎都是义工,由家长担任。孩子们的比赛家长都热情参与。图书馆里都是家长陪伴的身影。假期里也是带着孩子去哪里玩儿。家长们为了送孩子上课外班乐此不疲。家里如果有两三个孩子,怎么接送课外班都是个系统工程。遇到孩子学校的文艺演出,家长们能提前大半个小时来排队。家长们不仅忙碌、花钱,还很投入,跟着开心、享受。工作的目的真的是为了赚钱以享受生活。我一个同学比我早来十年,他就说:加拿大人太忙了,没时间上班。

02.

然而,一到成年,又马上赶孩子出门似的,不让久留。

迪迪上学期班里做个活动,让他们模拟成人后的生活。迪迪抽中的签是去读大学,同时在麦当劳打工谋生。老师要求他们每个人解决自己的生活、读书费用。迪迪先是回家问过,是否能承担他的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能否住在家里,我们说可以,但是老师不相信。老师的理由是这样不是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家长最多提供学费,生活费要学生自己解决。至于住在家里,更是不可能的。为了显示严肃性,老师让迪迪回来和我们要字条以证明,不过还是没同意迪迪住在家里,因为老师认为,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现实中成年的孩子是不会住在父母家的。

西人不管孩子大学学费,可能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他们没有储蓄的概念,理财能力普遍不高。每个月不月光就算不错了。这方面的故事太多了,举不胜举。第二,很多家里孩子多。一个华人女孩和我说她的西人男友家里十个孩子,能养大就不错了。而她家里就她自己。父母给予的照顾肯定不同。这边的旅馆的家庭标间是允许一对父母带四个孩子住。由此可见四个孩子的家庭并不少见。

我们附近有所不错的大学,里面的学生有的因为穷,没钱租房子,竟然就在学校的各个建筑物中流浪。

据说受华人影响,其他族裔的条件好的家长现在也帮孩子付大学学费,但是不怎么会管生活费。

03.

孩子大学毕业后的谋生则绝对和家长没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年的孩子跟着父母过,不单飞,但总体来说,各自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移民和我说,他的儿子租住他们的一楼,但不和他们吃饭,早出晚归,按月付房租,和租客一样。周六上午,儿子上楼和他们一起来共进午餐,像从外面来的一样。

另一位阿姨的两个孩子都很能干。一个在本地开饭馆,有时候需要阿姨帮忙照看孩子,会请她去。但是事后一定会请阿姨到高档西餐厅吃饭,表示感谢。另一个儿子在多伦多,时常送给妈妈几百元零花,也出机票钱请妈妈过去做客。

有位西人朋友的孩子短期住家里几个月,他妈妈有一次遇到邻居,还特意解释说,她自己的财务状况还好,儿子刚失业,没找到工作,就先不和他要房租了。

孩子们对于父母,并非不闻不问,形同路人,他们的关系还是很亲密。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周末、生日、纪念日等等很多日子他们会团聚,平时也会照顾父母的需要。经常在超市、商店看到中年人陪着老年人采购。如果在国内,老年父母跟着中年孩子一起上街,基本上是孩子们说了算。但是在这里,显然是老年人说了算,孩子只是执行者。付款的时候,常常是老年人自己付。有一次在超市收银台见过一个西人青年掏出信用卡替妈妈付款,那位母亲的脸上洋溢出骄傲的荣光。

我有位西人朋友五十多岁了,他妈妈八十多。他家里兄弟姐妹七人,他妈妈还是自己住公寓。老太太有钱,时而会办个活动,出点钱。但遇到家庭聚会,孩子们也总是争先恐后地请客。过圣诞节前,他妈妈想要一个放在另一处房子里的圣诞节装饰,他能开车三百公里去取。过完节又开车送回去。来回路上都是冰雪啊。

老太太房产多,喜欢四处溜达。隔三差五就听说他凌晨几点送母亲去机场,又几点去接。去年,他一位哥哥癌症过世,全家人都跟着忙乎。为了满足兄长的愿望,兄长的长子还和女友在美国办了婚礼。全家几十口飞去美国。他兄长来温哥华看病,他们几位在这里的手足也是忙乎着接送照顾,丝毫没有嫌烦。他哥哥过世后,哥哥的小儿子的重要的体育比赛,他都去观摩,代替父亲的角色。他的侄子在岛上上私校,来回要一天,他甚至不惜牺牲谈生意的机会。他的观念是,工作做不完,要为家庭让道,孩子转眼就长大了。

但是出力是出力,不涉及大的钱财的借用、帮助。这也与本地的福利待遇、财务制度等有关吧。他哥哥癌症治疗都是免费,家里的压力并不大。

有的成年孩子为了照顾父母,也有让父母住在家里的,但多是分开生活。我认识一位四岁从菲律宾移民来的太太,她先生是小时候从俄罗斯来。先是她的父母住在一起,他们就把半地下的一层装修妥当,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给老人住。后来先生的父母岁数大了,也想住在一起,他们索性换了大房子,一层分割成两套,有两个独立厨房、卫生间、卧室,两边的父母各自为政。像三家人住在一栋楼里一样。

也是据说受华裔影响,西人的老头老太太也帮着接送孙子外孙。我在迪迪学校执勤的时候,常年见几对白人老夫妻接送孙子。其中有一对我猜要八十了,垂垂老矣,仍然开着车接送。

父母、子女之间这样的关系中,绝对不会出现的一种情形是:过度热情的建议。比如催婚、催生娃、催买房子、干涉找对象找谁不找谁、非得让回家乡工作、必须考公务员等等。反过来,子女也不会干涉父母的生活,也不会有老年人丧偶后想找个老伴儿被子女反对的事情。

总体而言,加拿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边界非常清楚。父母和子女的边界也很清晰。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抚养孩子;父母老年后,孩子照顾父母,但是谁也不能代替谁思考、做决定、去建立生活,更不会越俎代庖地去生活。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