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将这两个维度作不同组合,就产生了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高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及行为控制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父母对儿童有较高且明确的要求,奖惩分明,所以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权威。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在儿童期心情愉悦,具有明显的幸福感和高自尊,青少年期有较高的学业成就和较好的道德成熟性。
专制型教养方式也属于高控制型,但在情感方面,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形象地说,就是“罚”多于“奖”。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
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父母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常采取忽视或全盘接受的态度。
忽视型教养,既缺乏情感的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父母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需要耗费父母长期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父母宁愿花钱请人来解决问题。
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青少年期,孩子的自我控制差,伴随学校表现不良。
很多家长觉得,只有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才算忽视型,我天天跟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怎么可能会是忽视型?事实却让人大吃一惊,我们做过一个超过800名学生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38%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忽视型,而这些孩子承认与父母每天都会见面说话。认为父母是专制型的,则高达42%。
家庭养育方式虽然只有四种类型,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却是各不相同。也许你在某种家庭养育方式中长大,自认深受其害,发誓要反其道而行之,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有的家长是在专制型家庭中长大,自己当了父母后,使劲儿溺爱自己的孩子,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也有的家长虽然不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抚养方式,却还是不自觉地沿袭着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由于受自身情绪波动影响,父母采用的也不全是单一的养育方式。比如,我想要成为一个权威型的父母,也付诸努力,但是工作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某一天您成了忽视型家长;因为上司批评、同事矛盾、经济压力、夫妻争吵等原因,一不留神迁怒孩子,在某一时刻您就变成了专制型家长,选择以强势对立的方式与孩子死磕到底;然后,您又后悔了,感觉孩子遭受了无妄之灾,愧疚之下,有求必应,此时您就变成一位溺爱型家长。
在家庭中,每个成年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不一样,问题也会变得更复杂。比如你为了孩子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课程,立誓要做一个权威型家长,可是你的配偶是个工作狂人,一忙起来恐怕十天半个月都跟孩子说不上话,那他就是忽视型家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是“隔辈亲”啊,对孩子的各种宠溺让你不忍直视,又劝说无效,所以您的孩子面对的是复杂多变、因人而异的养育环境。
父母类型不能简单归类,但我们起码可以向着权威型努力。当然,不是你觉得自己是好家长就是好家长,不妨让孩子做做教养类型这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