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际教育曾经的辉煌是毋庸置疑的。
成立27周年之际,澳际教育在百度百科上用一组数字展示了它傲人的成绩。可是置于前途、启德和金吉列之中并不惹人侧目,倒是成立于1990年的时间让人唏嘘不已,要知道百亿美金市值的新东方1996年也才成立。在甩开留学同行这条路上,新东方早已一骑绝尘。
这组数字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组数据。经查询,北京澳际教育自经营以来所涉法律诉讼高达38起,服务合同、房屋租赁、劳动争议等等,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其中包含一起强制执行。据说,某家合作方上门讨要拖欠的款项时,被澳际人强马壮的男生们给揍了。
此外还有3次行政处罚,最为业内熟知的一次是,澳际在广告中使用国家领导人形象被有关部门罚款80万人民币。看到这则消息时,默默心疼了李老板一分钟,怎么市场部连最基本的《广告法》都不懂呢。
金吉列80万年薪招聘负责市场的VP,澳际却拿80万用来补缴罚款。在用人这种事上,真不知道李老板交了多少学费。
2、虽说澳际教育保守封闭,曾经却开创了业内多项先例。
作为当之无愧的老大,无论从市场还是业务模式,李老板当年都算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广方式从报纸到门户再到百度竞价,包括英澳学校返佣金的盈利模式,李老板都是行业的先行者。
从澳际目前的困境来看,李老板的思维确实有一点点守旧。其实,他并不缺乏想象力。早在2013年,还筹划着在广东开一所国际学校。如果当时计划能够落地,那也就搭上了国际学校红利期的快车,可生活中并没有如果的对不对?
和其他大机构一样,澳际同样起家于市场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所以,早早地拿到行业门票就有机会为竞争愈发激烈的日后打好基础,更何况澳际几乎是第一个入场。于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留学行业的龙头老大。此后七八年甚至十年,新通、前途、金吉列和启德才崭露头角,也慢慢有了“五大”之称。
本已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却在规模扩张上晚了一步。成立十六年后才开设了第一家分公司:南京。尽管时日稍晚,却仍引起了南方公司新通和启德的恐慌,个个都如临大敌。没想到澳际开分公司的进度不是一般的慢,完全不是商业扩张时应有的节奏。
可能李老板对市场的预估过于乐观,太过相信澳际总部的品牌影响力。即使不在当地,还是可以电签的嘛。或许,他是太过谨慎,希望稳扎稳打,稳步前行。
虽然你是大哥,但是在抢地盘这件事上其他人并不会畏惧你的震慑。对于消费水平较高的“不毛之地”,其他几家大机构甚至是后起之秀纷纷入场。眼瞅着一个个不是对手的对手四面开花,李老板却仍是把赚来的大部分钱存进银行,将零头用于分公司建设。所以至今也只有33家分公司,没有什么变化。
金吉列趁机大力扩张,一举将澳际掀下马。在那个客户未开智的年代,规模化收割才是王道。
3、说起来,2009年应该算是澳际教育的分水岭。
随着留学机构越来越多,老大哥澳际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蚕食。资本也嗅着血腥味找到了当时算是暴利的留学行业。
以启德为例。2011年,英联资本注资启德5000万美金。2013年,CVC出资2亿美金控股启德。2014年,启德收购明杰教育。2016年,李朱携其管理层联合私募基金NLD回购CVC股份,CVC退出获利6.92亿美金。2017年2月,四通教育宣布终止与启德的重大资产重组。之后,启德继续坚定地谋求进入资本市场。10月29日,神州数码发通告宣布收购启德。
从启德一系列的交易动作可以看出,资本对留学行业优良资产并不排斥。机构可以借助资本抢占市场,再利用市场份额迎合资本。反观09年前后,澳际正值男人三十一枝花的好年纪。李老板却在这方面极为保守,没有任何引入资本的动作。
花自己的钱办事,自然放不开手脚。李老板就是在战略选择上棋差一招,导致澳际在与其他机构的争锋中渐渐败下阵来。或许正是留学业务良好的现金流,才使得李老板做出误判。毕竟,谁都不能接受正赚钱的时候其他人进来分一杯羹。
李老板或许没有意识到,资本进入后对留学行业的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需要快速成长,必须依靠外来的财力、资源以及经验。现在的机构接受投资就很正常,天使轮,ABCD。
谁先占领市场谁就具有优势,没有人等得起。
4、李老板是澳籍,基于国家政策公司法人一直由其姐宗爱茹担任。
直到今年4月,公司法人变更为宗立平(李平),公司类型变更为法人独资,其实一直也是他个人独资。
或许,这才是澳际的症结所在。
在他皇帝一般独断专行的作风下,但凡有抱负的人都比较难施展拳脚。历届高管都是“职业经理人”,没有获得任何股权激励。于是追求眼前利益,成了高管们最务实的选择,毕竟李老板连饼都不给画一张。这种情况下,高管和李老板之间不难产生嫌隙。有些看似奇葩的决定,也足以能体现他的苦衷。信任一旦失守,那么接下来就是大换血,常年恶性循环。
说起来,澳际这些年英才辈出,应该称得上是留学行业的黄埔军校了。
现代企业需要高管稳定卖命,股权激励已是常态。看一下启德公告:启德股权比较分散,而且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正在进行中。澳际从不具备这类基因,两者的差距也是融资机构和非融资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
5、“说是业绩持续上涨,但是我觉得应该不是。6.18教育展后开了总结会,上面公布的数据和我知道的完全对不上。”
问起前金吉列高管组团空降后有什么变化,某一线顾问坦诚的回复说。虽然业绩不见起色,但是金吉列的那套管理模式倒是被照搬不少。
比如,组织教育展两人PK签约,输了的要请吃饭,还要背着胜出者在大厅走一遭,并大声告诉其他人为什么输掉了比赛。比如,九点之后不能吃早点,要开晨会夕会,要喊很多恶心的口号。
“加油,加油,加油”
“大家早上好!好!很好!非常好!”
“大英国在一起,为了更好的明天”,所有人的手都紧紧握在一起,然后大喊加油。
虽不同于金吉列誓词,却也足以让人慷慨激昂,不明就里的人会误以为走进了保险公司。热火朝天的气氛中,很可能会有学生家长在一旁咨询,场面着实尴尬。
这就是金吉列的模式,但是澳际不是金吉列。不是凡事都适合澳际,哪怕是百万底薪挖来的副总裁。金吉列有很好的流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带到澳际来。
澳际特别大的特点是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新一届高管层是哪个体系出身的,澳际就会在其不长的任期内被贴上浓厚的血统标签。2017年的澳际,被唤作“澳吉列”也不为过。
管理层频繁更换,员工离职率特别高,有些人还没有互相认识就离职了。这种状态下,本身就不会形成什么企业文化,有的只是李老板的个人印记。
澳际的朋友说,原来真不觉得企业文化有多重要,现在觉得特别重要。包括跟什么人一起工作,比赚多少钱都重要太多了。
6、跑马圈地的时代没有笑到最后,如今的抢人大战也没能占得便宜。
风雨一年的澳吉列,还是以新主潘振入场和金吉列系被血洗而告终。10月25日晚7点,李老板罕见的发了一条不同以往风格的朋友圈,情绪颇为激动。
随后,业内才渐渐传开副总裁李康和王宇光、销售总经理郑宏涛相继被免职的消息。李曾任金吉列出国留学副总裁,王是金吉列已叫停项目大学长的CEO,郑为原金吉列英国部总经理。
看来,李老板是在通过朋友圈表达自己的震怒。
关于李王二人下台,澳际人议论纷纷。有一种说法是,李康先以百万年薪加入澳际,后介绍王到公司任职。两人本在金吉列关系就很暧昧,李老板在6.18教育展听说后感觉上当受骗,于是下了辞退令。还有一种说法是经济上出了问题,被李老板一举拿下。就在王宇光离开公司后,集团开始彻查他工作电脑上的微信聊天记录。由此估计事情不会小。
然而,高管层变动引发的震荡才刚刚开始。
郑宏涛31号晚还在钉钉群点赞,1号就看到她的办公室空了。听说是被三名行政人员带着收拾了房间,全程静悄悄。
三位高管抱团入职澳际时,疯狂地带来了很多金吉列人,上至总经理,下到总监、经理和顾问,前期后期市场和外联一个不少。
目前,英美澳加四名总经理全部离职。OA系统中,审批权限被越过总监,下放到经理一级。从总监级开始天天开会,根本看不见人。英国文案部总经理、两名经理和16位文案都是待离职状态。所有英国业务新签约的学生没人负责,将近1000名学生的服务从申请到签证全部外包。
一线员工个个人心惶惶,根本无暇顾及业务。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出了问题永远找不到人。
澳际顾问吐槽说,经理不管,要自己想办法。他们好像也不着急,没有签约,很多退费也不着急,每天都在等死一样。
重回五大已不可能,毕竟已经变天了。
对手不再是过去那批小机构,甚至不再是曾经的五大成员。李老板可能也有认识到,或许是只想找个体面的方式收场。等业绩好一点,再去试试当年自己没有走过的资本之路。无论怎样,太平绅士终究还是得迈出这一步。
澳际总部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既不是留学机构扎堆的中关村,也不是美国领事馆旧址附近的国贸。它挺立在这两个势力范围之外,孤独的坚守着灯市口。
至于拍马杀到的潘振是不是救世主,澳际人并不在意。只盼望早日安稳下来,人心惶惶的日子真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