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696492

《小战士》:中国学校里的美国男孩

个人微信二维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矛盾重重的国家,大部分与之有关的具启发性的著作,通常都是集中在某一个话题来一探究竟,比如航空业、计划生育政策和工厂民工的生活。教育是一扇特别透明的窗户,这在富有见地的《小战士》中得到了证明。本书在探究中国学校系统的同时,思考了从贿赂到城乡差距的文化困境。中国的学校制度深深根植于古代儒家思想和共产主义信条。就像莱诺拉·朱(Lenora Chu)写的那样,在中国,“不计其数的个体决定,无论大小,都是以教育的名义做出的。”

读过本书后,所有人都会对中国有更好的了解。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莱诺拉·朱让三岁大的儿子入读上海一所高级幼儿园的经历。她和丈夫、NPR(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记者罗布·施米茨(Rob Schmitz)费了一番功夫才让雷尼(Rainey)得以入学。但从雷尼第一天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开始重作考虑。他们担心儿子会被洗脑,变成一个优秀的小战士、一个忠诚的中国爱国者。他们知道学校肯定会采取冲撞美式情感的方式,包括严厉的约束;为了力争上游,公开从身高、血红蛋白水平到竖笛演奏水平、守时和礼貌程度的一切排名;甚至会在孩子不愿午睡时威胁要叫警察。

他们仍在蹒跚学步的儿子唱着称赞毛主席的歌曲回到家中,他交了一个上MBA早教课的朋友,还告诉他们,老师用按住嘴巴的方式强迫他吃鸡蛋。平衡这些警示迹象的,是他迅速提高的自立能力、纪律性以及数学和中文水平。他还在学习如何应对一个复杂而障碍重重的世界。在中国,对于严格的规定几乎总可以找到“变通”。让莱诺拉·朱备感高兴的是,雷尼开始默默地明白这一点了。

本书作者跟上海的两个高中“学霸”交上了朋友,一个在周密地利用这个制度,另一个在数着日子等自己能够脱离它,去美国上大学。在莱诺拉·朱回过头来研究整个制度,包括上海一所更典型的公立学校和跌跌撞撞一路走到中考的贫困农民工子弟时,那两个学生和一大批国际教育专家一起,充当着有深刻见解的评论员的角色。在中国,中考将决定一个学生是走学术道路还是成为蓝领。莱诺拉·朱跟踪记录了一名来自农村、多年来和丈夫及儿子分居异地的农民工。在上海从事按摩师工作的她,一心想要改善孩子的命运,不料却意识到,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引导,他缺乏让自己走上另一条道路必不可少的学习技能。这是本书记录的几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之一,对它们的挖掘本应更深入。与在生活中一样,被忽视的学生在《小战士》中受到的关注,比努力发奋者要少。

莱诺拉·朱回忆了自己在德克萨斯州长大成人过程中的叛逆。她的父母是中国移民,要求她做到最好,并希望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她的决定。在她决定让儿子进入严格的中国教育体系这件事上,信奉弗洛伊德学说的人够忙上一阵了。但莱诺拉·朱明白,她是在努力复制自己同时学习中美教育和文化的经历,只是家长和学校的角色发生了逆转。“就像是我透过陈老师的眼睛观察……马上明白了我父亲的目的(有时候被误导,但全都是出于好意)。”

对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埋头研究之后,她去美国的学校时立即意识到,中国制度设计的目的是淘汰和过滤学生,而美国的目标很明确:“不落下一个孩子”。美国学校让人觉得宽松得不可思议,过分强调个体追求,而个体追求允许让较薄弱的领域萎缩。这一点在数学的教学上尤其如此,美国非常重视实用知识,概念一带而过,中国学生则会记住必须要记下来的知识,然后再探索更深奥、更复杂的应用。莱诺拉·朱生动地描述了这些差异。本书会让读者深入思考自己对死记硬背的态度,并促使家长质疑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偏好。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