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在电影或者博客中感受到露营的魅力:宽阔的草坪上支起的三角帐篷,几把沙滩椅围坐在冉冉篝火的四周,繁星点点的夜空,四周萤火虫的低喃.....
终于,在温哥华居住了6年后,我们正式开启了露营的模式。
看似轻松简单的露营,其实前期是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的。所需要购买的东西事无巨细,大到帐篷,小到电筒,每一样都要考虑进去。帐篷的大小,是否方便搭建,防水性能,空间高度等等都要反复对比,然后再决定购买。
温哥华夏季的天气并不是天天阳光普照。特别是7月中上旬,时不时就会天气骤变,下雨那是常事儿。所以,防水的地垫,防水的雨蓬也都要在考虑之列。
即使是夏季,入夜后的气温也是相当低的,所以睡袋的防寒性能是绝对需要考量的。充气垫的舒适性以及大小,同时还需要配备自己帐篷的大小;打气筒是电动的还是脚踩的都是需要反复衡量,这也间接影响到露营的时候搭建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各种烧烤器具,火锅炉具,吃的喝的,长袖外套等等,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后座还倒下一排座椅才能放下所有的东西。
所有东西准备停当,在期待中准备出发。只求天公作美不要下雨。
第一次Camping的地点是Cultus lake,有娃儿的家庭一般都会选择这里打卡,因为附近除了水上乐园以外还有一个小型游乐场,这确实是溜娃的好去处。
Camping除了让孩子接近大自然以外,还有个附加功能--远离电子产品!
开始的旅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沿途的风光无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久坐的疲劳和沿途审美的疲劳,让人开始觉得困顿。娃儿在后座上已经开始不停地叨叨怎么还没到?
终于看着导航显示快到营地了,我也不由地坐直了身子开始环顾四周,这是我期待的梦幻中的野营地吗?
随着车子进入营区,道路变得狭窄,两旁都是豆腐块大的营区,中间隔着几棵树,每块小空地上两个帐篷。地面都是未经处理过的小石子儿,高低不平。这就是露营地?画风未免太朴实了吧?
我想象中的露营地是这样子的:
实际的露营地是这样的:
好吧,既来之则安之。看着其他同行同伴们费劲地搭建帐篷的时候,我们真是庆幸当初选择了2分钟快速搭建的帐篷,省时省力很多。
所有的帐篷搭建完毕,大家七手八脚地端出各种做饭的器具,准备开始第一晚的露营主题——“吃”。烧烤架上烟雾缭绕,各种肉类在炙火的炉上发出吱吱地响声,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开。娃儿们就像一只只猴儿,到处乱窜,嬉笑疯闹。
篝火在漆黑的夜晚如期被点亮,一串串棉花糖在篝火中劈啪作响。野营的乐趣,也许就在这点滴之中吧!
入夜后气温下降,天气也是说变就变,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从天而降,于是各归各帐篷。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林子里,打着手电筒,撑着伞,一脚高一脚底地走到公共区洗漱,作睡前准备。
仰望星空估计没戏了,只是祈求晚上的雨不要下得太大,因为不知道帐篷的防水性能是不是和说明书上一样好。
第一次住在野外,想踏实地睡着是不可能滴。耳朵一直在听着噼里啪啦打在帐篷上的雨声,还有混杂着不知道什么动物的呜呜声。
我敏锐的感官系统彻底地被调动起来。臆想着万一有熊什么的,第一反应会如何?书上说不能装死,也不能快跑,那如何对付?脑细胞从未如此敏捷地全脑串联,一晚上就这么在翻转和迷糊中迎来了天亮。
经过一晚上雨水的洗礼,帐篷内部还是挂上了水珠。看来下次在顶棚上还要再多加盖一个防水布才行。睡袋虽然是抵御零下40度的,但是在潮湿的夜晚,睡袋仍然会吸入不少湿气,局部还是显得有些潮气。下次帐篷下面要再多垫些防潮的垫子,但是那样的话,车子就要装更多的东西了。露营确实也真是“大工程”啊。
所幸第二天没有再下雨了,天气慢慢地变得好起来。一行人按照原定计划徒步丛林,参天的大树笔直挺立,树上爬满了厚厚的苔藓,脚下的腐叶就像一张大大的软垫子,踩在上面柔软而湿滑。潮湿的树林里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Slug,以前在国内我真没见过这玩意儿。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数着鼻涕虫的个数,嬉笑打闹。
第一次坐独木舟的孩子们和爸爸们,自发地编队比赛,坐在岸边的老母亲们一边嗑瓜子一边聊天,好不惬意。微风吹过,还有丝丝凉意。
难道是太阳公公知道我们第三天要去水上乐园?天气出奇地好,好到暴晒!紫外线毫无遮拦地洒在身上,管你SPF多少,PA几个++,照样射穿!娃儿们一个个就像煮熟的虾子从水里出来,红成一道闪电。老母亲们只能躲在太阳伞下面,任由老父亲们和娃儿们在阳光的拥抱中“挥洒自如”。
第一次的露营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披星戴月中驱车返程,娃儿累得在后座已与周公见面。半靠着车窗,看着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回想着这一次的露营经历,我想再好的文字都不如亲身的经历。露营——加拿大夏日的打开方式,值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