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959985

一个重庆妈妈和儿子的加拿大高中留学陪读之路

个人微信二维码

198518601529687827

行前篇
有留学这个念头,是儿子在读小学五年级时,想到还有一年就要选择上哪所初中,我觉得十分茫然无措,恰好当时侄女从重庆最好的南开中学转去了枫叶国际学校,这是一所中加联合办学的教育机构,学生拥有中国和加拿大双重中学学籍,目的就是脱离中国的高考,直接申请加拿大或者美国的大学。于是我也准备效仿,但鉴于儿子的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我决定先就近入读初中两年,初三再转枫叶学校。所以当珊瑚中学到小学开招生家长会,我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愿意到珊瑚中学就读”的意愿,第一次交资料就是全套原件,儿子在没有报其他任何一所中学,没有参加其他任何一所学校考试的情况下,于2014年9月进入了珊瑚中学。
虽然之前对初中学习的压力从亲戚朋友那里有所耳闻,但真的自己尝试实在不是滋味,孩子每天忙忙碌碌,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作业多,锻炼少,脾气大,交流少。我也变得异常焦虑,焦这么少的睡眠孩子怎么成长,焦这次的成绩怎么下降这么多,焦这样的周而复始何时是尽头........恰逢好友准备送她儿子去多伦多留学,邀我们一家同去考察,一系列的准备之后,2015年2月我们到了冰天雪地的多伦多,随后又辗转温哥华。这次考察改变了我先生一直不赞成儿子出国留学的想法,也改变了我通过枫叶学校曲线救国的念头,在儿子强烈表达想出国留学的意愿后(当然他更多的想法应该是逃避),我决定,儿子读初三就一步到位,直接到加拿大留学。
接下来就开始着手准备,选中介(加拿大当地还是国内),选地方(多伦多还是温哥华),选学校(公校还是私校),做各种决定,下各种决心。儿子也从初一升入了初二,伴随的还是各种焦虑,我个人比较偏向在行走的路上多看看风景,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老师只一心想把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带到终点,并且不管有没有跛子,有没有体力不支的学生。当我再次向在温哥华的朋友抱怨时,她劝说:“那就不必等到初三,这学期结束就过来,本来从8年级就是secondary school ,不需要再次申请。”有时候,决定就在一念间,避免了多次申请的问题,我觉得一切都明朗了,于是目标---温哥华,maple ridge ,2016年2月入学,虽然公校排名不好,但胜在留学生少,语言环境好,生活环境单纯。

留学资料递交后,顶着重重压力,我又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无比正确但当时确实非常冒险的决定,10月结束,我就让儿子从学校退学了,然后在英语补习机构专门上英语课,两个英语老师,一个专门教语法, SSAT;一个外教老师模拟课堂教学,给他上科学,社会,生物,数学等各门学科。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一周两次跆拳道私教,最后顺利晋升红带;灌输义工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小区送牛奶;增强自理能力,学做饭菜,洗衣服,学会照顾自己。11月中旬,由于资料准备充分且有访问加拿大的经历,儿子的学签很顺利地下来了。
慎重起见,同时也为了锻炼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在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要征求儿子的意见,比如当初让他退学,他非常反对,我也没着急,和先生一起给他分析利弊,引导他和我们的思想保持一致,最后他同意了,并且那两个月他过得非常愉快,充实,同时给他的留学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他也觉得当时那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认为,在孩子还不具备完全判断力的时候,不能把全部选择权交给他,虽然我们不能代替他的人生,但至少可以引导他,用我们的经历和阅历。
近乡情怯,随着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开始忐忑不安,胡乱猜测各种不利状况。但时间不管你的情绪如何,该走的终将走,该来的终会来。2016年1月22日,五个行李箱,连同我这个活了42年没离开过父母的妈妈,带着13岁的儿子,来到了温哥华,开始了留学生涯。

生活学习篇
生活
因为我一心想找个华人少,语言环境纯粹的地方,maple ridge这方面倒是符合,但真的空降到此,一个熟悉的朋友都没有,语言又不通,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的时候,我还是有了些许的慌乱。好在我和儿子适应的挺快,到他二月一日开学的时候,我们基本熟悉了这个小镇的布局,学校的位置,市中心,社区中心等等。众所周知,加拿大地广人稀,没有车寸步难行,戏称买根葱都要开二里地,虽然我在抵达温哥华那天表现神勇,把车从Richmond开回了maple ridge(1个多小时车程,天雨路滑),但由于对交规不熟,开车还是挺有压力,再加上对道路也不熟,到哪里都必须依靠导航。这时,儿子充分发挥了方向感超强的优势,人工导航一路伴随,动辄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居然从来没有开错过。慢慢地,我也逐渐克服了自认的第一障碍,从一个人不敢上路过渡到可以载朋友出去玩的状态了。
温哥华号称世界第一宜居城市,冬暖夏凉,可别忘了它也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雨季的时候,连绵不绝几个月的雨一直下,和重庆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起来看到厚厚的云层,或大或小的雨,特别是白天超短,下午4:00天就黑了,感觉关在屋里都快得抑郁症了。不过好在虽然下雨,但不潮湿,而且不管外面如何凄风冷雨,屋里依然温暖如春。正是因为这无尽的雨,如此不热衷运动的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新房子一定要打造一间健身房,不能外出的日子至少也可以在家里动动。到三月初的时候,白天稍稍长了点,大概5:00才慢慢黑,到实行夏令时,基本都是6:00左右才黑了,然后突然间, 8:00还没黑尽,朋友说最长的白天10:00才黑。怪不得加拿大人对夏天是如此喜爱,因为太少太稀有。
2015年第一次到多伦多和温哥华,我们住的都是家庭旅馆,自己可以买菜做饭,当时觉得物价超便宜,买一大堆东西还不到100加币,就是在外面饭店吃也是分量足,味道好,六个人一般也在100多加币,包括税和小费。但是真的生活在这里,一个星期上一次超市, 100加币用出去,一个月就是400多加币;进出maple ridge的过桥费,来回一次差不多9加币;油费也不少,这边的车排量都比较大,加满一箱油差不多70加币,能跑四百多公里,但只要动车,基本都是十多二十多公里,我就每天早上晚上接送孩子,就要跑50 公里,周末还要去去朋友家,孩子去外面上课,大概也是一周加一次油的节奏,一个月就是200多加币;电话费我和儿子包月90加币,但一不小心就有一些额外的费用钻出来,好像从来没有90加币能解决的;刚到温哥华租房住,一个月租金850加币,现在新房接到手,一个月按揭1600加币;水费包括在地税里,具体金额还不太清楚;电费两月缴一次,100多,气费每月缴,50--100加币(冬天开暖气,气费比较高);网络费,电视费每月60多;儿子目前在外面补习英语,学习萨克斯,练跆拳道,一个月费用600多加币,估计以后还会有所增加。加拿大的房子交房时都是装修好的,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我们在国内装修时花了多少钱在这里面啊!我们只需要买点移动的家具,像床、沙发、餐桌之类的就可以入住。可就是这种程度,买家具又花了23,000加币,加上现在人民币兑加币汇率稳中有涨,在温哥华的生活成本还真不低。
印象中,老外给国人的感觉还是和善包容的,走在路上,认不认识的人都会和你打招呼,事实也的确如此。到目前,我认为最幸运的是初来乍到的我遇到了不少真诚的,给予我很多帮助的人,且不说我的西人房东主动帮我装家具,也不说我的地产经纪不辞辛苦的接送,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新加坡朋友naomi在素不相识的时候,邀请我和儿子到她家过年;我的香港邻居开车半个多小时带我们去吃早茶;花圃的老板luke无偿地送我几盆土种花;传教士bert将他院子里的花和树送给我......... 当然,无论在哪里,都有居心叵测的人,但庆幸的是我没遇上,我始终相信,用善眼看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善良的。我希望自己从现在到将来,永葆初心,永怀感恩,对待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树一草,就那么简单的生活。
学习
到加拿大的目的就是留学,尽管之前已经来过两次,但听到、看到和实际去做完全是两码事儿。儿子2月1号到教育局报道,上午测试ESL ,下午安排全体留学生去温哥华市中心玩,整整两校车留学生,中国孩子不到10人。晚上接回家我问儿子明天怎么去学校报道,有没有通知书之类的。答曰,没有,直接去。好吧!感觉好不严谨的样子。第二天直接到了学校,留学生聚在一起参观学校,聆听校规,各自分得一张纸,上面是根据ESL成绩,以及自己的特长和学校开设的学科给你安排的具体课程以及教室,至于教室,有张指示图,请自己去找吧!他们是什么时候做的这些工作呢?真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就是因材施教吗?还没从窃喜中回过神来,孩子回来说要放三天假,什么?才上两天课,就要放三天假?那作业布置了吗?作业?哪有什么作业,纯玩。我真的觉得有点不能承受,从之前那么繁重的学业中瞬间轻松到底,我想说可不可以在中途停留一下。答案是不能。

作业平时没有,放三天假没有,连放半个月的春假也没有。每天上木工课,隔天上音乐课,体育课,社会学,数学课,科学课和英语课,每天下午2:40放学,时间一大把,我们只好在图书馆,游泳馆,滑冰场里去消耗。三月初,学校的春季音乐会儿子有幸参加了,其实他学萨克斯不到一年,到学校才20几天,整个音乐会就一个老师安排,组织,排练,指挥演出,全场无独奏,独唱,都是合奏,提倡合作精神。我看到一个男孩子会三种乐器,也只是给合唱伴奏。合唱团里还有残疾孩子也面带笑容,自信地唱着。相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公平待遇,让我感触颇多。木工是他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对那些能切、能划、能做出各种形状的机器儿子充满了好奇。差不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做出了一辆皮卡车,有模有样的。因为准备送给弟弟,他打磨的尤其仔细,最后上了一层薄薄的漆,在老师的帮助下固定了轮子,大功告成。现在放在家里的座钟是他第二个作品,看到的客人没有不称赞的,甚至还有朋友请他帮忙做一个。

说实话,之前我不知道他的动手能力这么强,我想,这是在国内学习中无法体现出的另一面。一个半月过去了,儿子第一次拿到了成绩单,综合评价是super G,六月份,儿子拿到了第二张成绩单,八门功课,五个A,两个B ,一个C。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个成绩单,但看到儿子每天都很快乐开心,轻松愉快,并且逐渐自信开朗,我还能说什么呢?
实事求是的说,虽然我对国内目前的教育方式不敢苟同,但现在回头冷静地看,它并不是没有好处。我想,如果儿子不是碰到一个近乎变态的英语老师生拉活拽的每天造句,写作文,他在这边补习班上不一定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如果不是有那两个月全力以赴的学习英语,他不会一开始就能跟上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所以,其实每次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时候收获立即就体现了,有时候收获会在特定的时候才出现。相比加拿大学校,老师,父母近乎没有要求的学习,我还是希望既然要做就尽量做好。“知足常乐”是中国的古话,但好像我们并没有领会到它的精髓,从不满足,永不止步。反倒是这些老外,嘻嘻哈哈,开开心心,很容易就满足了。也许我来的时间还太短,还处在中式思维里,慢慢地,慢慢地融入吧!
给家长学生的留学建议
1、个人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到教育发达国家来学习学习,但是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孩子在国内十分优秀,又学得轻松愉快,心态好(包括父母),我相信出不出来他都会有一番成就,甚至在国内更能突出,因为我们擅长拔高。但像我儿子一样表现平平,扔在人堆里瞬间就被淹没的这种,倒是可以出来练练,特别是八年级或者九年级出来,我们有一些在国内打下的基础教育的坚实基础,再加上国内家长,学校都对孩子有所要求,一般在理科学科上都有优势,如果还有一两项特长,就特别容易建立自信,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能尽快的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八到十年级阶段,家长能陪读最好还是陪读,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可能只有一方能陪读,虽然放弃了完整的家庭,但在最初,陌生的国度,全新的世界,能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去适应,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孤独感是非常必要的。可能在培养独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家长也应该适应国外的教育——放手。到了加拿大我就跟儿子说:“现在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你也必须得承担家庭责任。”所以我做饭,他就洗碗;安装家具什么的我一概不管,让他自己弄;需要对外交流的时候,英语他出面,中文我负责;出门买东西,大的重的都是他拿;到现在用割草机割草坪也是他独立完成,我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把割草机从前院运到后院;关于他自己学习,兴趣课的事儿,在我把控范围内,尽量让他自己决定。通过这半年,我深深地感到,不是孩子不会做,不想做,是我们没给机会让他们做。在时间相当充裕的现在,最好的教育就是尽量让他try try try .
陪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还是很差,也不知道安排、规划空出来的那么多时间,于是,很多孩子就沉迷在游戏里,周六周日也不出门,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毕竟homestay家长不会管那么多。父母在,多多少少会有所收敛,再给他报几个兴趣班,时间给安排满,生活安排充实,他哪有那么多时间打游戏呢?女生在自觉性方面稍好,但是因为国外的学校校风比较开放,吸烟、化妆、早恋比比皆是,父母远在万里之外,没有一手信息,或者孩子报喜不报忧,有些情况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当然也有孩子十分自觉,homestay 的家长也非常负责任,这当然是最完美的状况。
3、国内和国外的教育体系决定着教育模式的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个人认为国外的教育相较国内更具公平性,孩子的成绩不是只看一次,两次,而是平时作业,平时测试都会占一定比例,用中国的临时抱佛脚,考前加把劲儿就能拿高分在这里行不通;同理,一次考试大意失荆州了,也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影响。在这个比较注重实用性的国家,很多孩子会选择高中毕业先找工作,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确定自己未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完全和我们考上大学就万事足矣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让孩子出来留学的父母们,冷不丁在某天听到孩子说“暂时不上大学”时,一定不要觉得奇怪,也许他的目标还不够明确,还在寻找。

加拿大不是天堂,这里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但太阳真的比较强烈,因为没有多少灰尘遮挡),人们一样吃喝拉撒,也并不是没有灰尘,没有蚊虫(真不知道之前怎么会天真地认为它会连灰尘都没有,不过它的灰真的是白的,空气质量还是比国内不知好多少倍;蚊虫个头硕大,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大的,但好像的确不吃人血);也有不务正业,骗人骗钱,也会斤斤计较,五分钱都不能少。虽然加拿大福利不错,但税收也高,人们过的也并不是特别富裕,只是他们比较知足;尽管有不少华人土豪一掷千金,但更多的华人是在辛苦赚钱,勉强养家,在国内“苹果”成为街机的现在,有的人还在用老式的手机,甚至夫妻两个共用一部,或者只有一部手机买流量。也许是为了安全,也许是软件开发耗资太大,银行很少有短信通知,手机银行这些先进的手段,最多一个网上银行还有限额。在众多博士生,硕士生技术移民过来后,才发现空有技术根本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为了糊口只有干些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儿,慢慢的消磨了青春和激情,回归到平淡,平静的生活。

我想,这也许是即使生活艰难,还是愿意留下来的原因,也许可以从这种让自己静下来的生活中去发现真谛,寻找快乐。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