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712965

我在美国读女校的那些年

个人微信二维码

在当今社会,女校的存在总给人一种奇妙的神秘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促使八年前17岁的我决定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只申请女校,把自己的大学四年交给一所美国女子文理学院(women’s liberal arts college)。当时的我并不清楚选择女校意味着什么,只是单纯的对将要来临的女子学院生活充满着好奇和向往。

然而,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仿佛对女校颇有了解。大一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外婆会时不时的跟我说她非常喜欢我去读女校,因为女校能把我变成一个淑女;妈妈说女校会注重对女生的形体培养;爸爸说女校安全,我不会受坏男生欺负;同学说我会因为找不到男朋友而变成蕾丝边。

我对这些话不置可否,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屑一顾。在准备大学申请时我就对美国各女校的校训有所了解,它们强调的不是淑女,形体,安全,或者男朋友,而是深刻思考,博取学识,寻求真理,尊严生活,迎接挑战,和领导世界。

事实并没有让我失望,在女校的经历给我带来的收获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在一个对女性没有质疑,没有偏见,没有歧视的环境里,我被鼓励发表不同见解,无所顾忌的讨论自己的理想并得到全面支持;我和所有学生一样,有平等的机会竞选和担任各种学生活动和组织的领导;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让我觉得领导者的角色不属于我,没有人让我觉得理工科不适合我,没有人让我对自己产生怀疑,怀疑自己能面对挑战,实现目标的能力。

很多人也像我一样体会到了单性别教育(single-sex education)的好处,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单性别教育的兴趣在过去20年又高涨了起来。众所周知,女性受教育权的获得是女权主义者多年抗争的结果。在女性受教育刚刚兴起时,男女分校是常态。在美国,早期的大学绝大部分只招收男生,除了极少数大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招收女生,当时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都是女校。

美国女校Smith College1917年毕业生

但早期的女校依然以把女性培养成贤妻良母为目的,对女性的职业教育也大多限制在教师和护士等服务性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称公立的单性别大学违背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受此条款影响,美国大部分男校开始招收女生,形成了现在的以男女合校为主流的高等教育系统。

但私立的男校和女校在美国依然存在,不只在大学,还在中小学,男女分校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依然颇受欢迎,其中就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并且现在的女校也不再只把女生作为贤妻良母和服务型工人培养,而是把每一个女生都视为有自由灵魂和无限潜能的未来领袖。

大家或许会问,既然男女合校已是主流,女性和男性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男女分校,为什么还有人会支持对男女生进行隔离教育?的确,反对单性别教育的人会说,性别隔离教育只会助长性别歧视,而且在工作和其它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场合都需要男女交流合作,单性别教育无法培养学生与异性交流合作的能力。

首先,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研究数据表明单性别教育会助长性别歧视。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受单性别教育的学生更不容易受到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比如,和男女合校的女生相比,女校女生认为自己在数学和科学学科的能力更强;和男女合校的男生相比,男校男生认为自己在文学学科的能力更强。

另外,目前同样没有可靠的研究数据表明单性别教育会限制男女与异性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我们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是,怎样才算有与异性交流合作的能力?怎样定义与异性交流合作能力强?

以现有的社会结构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很多人会认为在男性表明观点态度时,女性如果能做到沉默,认同,或者委婉,小心翼翼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就说明她与异性交往合作能力强;同样,在女性表明观点态度时,男性如果能做到坚持己见,决策果断,就说明他与异性交往合作能力强。然而这种定义是错误的。如果女性在男性面前能直接果断的表达不同看法,如果男性在女性面前能认真聆听采纳其意见,这不是能力弱,而是有平等的自信和意识,这正是单性别教育里的男女生学到和做到的。

美国教育部在2005年发布的对比单性别教育与混合性别教育的系统报告中指出,虽然结果仍然有争议性,但已有部分数据表明单性别教育对学生更有利,尤其在学业成就和学业志向方面更有利。保持其它主要变量一致,受单性别教育的学生比混合性别教育下的学生各学科成绩更好,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更强,获得的学业成就更多,但在其他方面两种学校教育下的学生并无显著区别。

实话说,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情况。如果男女享有同等的尊重和自由,我们不应该看到受单性别教育和受混合性别教育的学生在任何方面有任何显著区别。然而事实说明,现实生活中各种难以消除的显性与隐性的男女不平等使我们在单性别和混合性别环境里的心态和经历都产生很大不同。支持单性别教育的人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解释单性别教育的必要性:

1) 男女生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不同;

2) 异性在场会引起注意力分散,甚至增加性侵事件的发生机率;

3) 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成为领袖并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培养领导力的机会

4) 让学生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榜样,不受传统性别偏见的约束,增强自信自尊

我个人并不赞同第一第二点。在我个人看来,第一点并不成立,男女生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不同,大多数人认为的男女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社会环境塑造的; 第二点中的现象,因异性在场而分散注意力或者激发性侵事件,不能单单通过隔离性别来解决,也不是单性别教育在当今社会应该存在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第三和第四点才是单性别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主要价值。

混合性别学校确实给男女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门票,但光有门票并不足够。在混合性别学校里,男女生依然受着不平等的性别偏见影响。学校里大部分高层是男性,大部分教授是男性,大部分学生组织的领导是男性,女生常常感觉格格不入,没有归属感,当女生或弱势群体男生想争取领导机会时,当他们想继续朝更高的学业目标迈进时,他们常常会受到被质疑的压力。

然而,在单性别学校里,这种压力极少存在。这在女校尤为明显,当大部分学校高层和教授是女性,领导学生组织的是女性,女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得到支持,这对女生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环境,使她们不会因外界因素而不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在女校,女生不需要面对任何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对女性形成的固有假设与偏见,女校里崇尚进步,平等的价值观使女生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力量和自由,不受任何桎梏枷锁所限制左右。她们能感受到真正的自信自强自立是什么感觉。

获得这种感受不需要大学四年,有时或许只需一年,半年,几个月。经过这种短暂的性别隔离,离开女校进入社会后,女性更能辨识性别不平等现象,也更能够区分她们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是来源于内在自身因素,还是外界社会因素。女校的存在并不是要把女性与社会完全分离,而是要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能力和位置,完全由自己主宰的能力和位置,为女性提供庞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遇到性别不平等现象时,会发声,会抗争,并且依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自信的继续在社会里打拼。

单性别教育环境之所以能带来这些好处,正是因为现阶段社会里的性别偏见还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屡见不鲜。等到足够的男性和女性从崇尚平等的单性别教育环境出来,懂得,认识,并且以身作则的践行平等,到那个时候,单性别教育就可以不复存在了。

在现阶段,女性依然经常发现自己在追求自我目标的过程中缺乏归属感,自信,以及社会支持,感受一段时间的女校教育正能满足这方面需求。或许,在中国建立高质量女校,通过短期的性别隔离给女性增强归属感,自信,及社会支持,会是减轻中国现有的显性与隐性男女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当然,这一切能成立的前提是,女校的成立和运作,要基于女性是平等的社会参与者的原则,以培养独立自由平等的女性领袖为目的,而不是落入传统,旨在让女性变成淑女,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我们不需要女德班,我们需要的是女权班。

我无法回到17岁的年龄再读一遍男女混合大学,因此无法对两种大学作更精确的比较,我只能根据我的个人经历,以及我接触过的女校毕业生们(包括耶鲁大学副校长罗琳达Linda Lorimer)的经历来说,至少对于我们,女校给予我们的是更快乐,自由,充实,完整的人生。

还记得入学女校一个月后我就决定毕业后要继续读博士,两个月后在不远的混合大学,我进行了上大学后第一次与年龄相仿男生的交谈。知道我想读博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女生干嘛要读博?”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之前没有人问过我为什么。面对男生们的不理解和不相信,我只回了一句:“没有为什么。”

就在那一刻,我深深的理解了女校对于我的意义。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