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中学,谁都懂,公家建立的中学嘛。但是加拿大的公立中学,你不一定懂,我是说如果你没在这个国家呆过一段时间的话。
如果你以对国内公立中学的理解去看加拿大的公立中学,可能会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甚至会走一些误区。
先说办学目的。国内的公立中学是干什么的?特别是国内的高中?你懂的,培养学生考大学嘛!不考大学你上高中干嘛?瞎耽误功夫,不如早点儿该干嘛干嘛去,找个地儿搬砖和泥还有人给发工资呢,还不用背书考试写作业,多好。
加拿大的公立中学是干什么的?培养资本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这个面儿可就宽了,你想啊,万恶的资本主义不光需要一肚子坏水儿的精英,他们也需要靠手艺糊口的普通老百姓不是?要不资本家剥削谁去呀。
办学目的的不同,直接带来的就是教学方式上的区别。因为国内公立中学尤其是高中,就是通往大学的那根独木桥,所以它的一切教学活动只围绕着考大学来进行。考大学不考体育吧?那咱就把体育课停了;考大学不用做义工吧? 那就把做义工停了;考大学不考美术吧?那咱把美术课砍了;考大学不考炒菜做饭吧?那咱就把……咳!本来咱中国中学也没有这门课呀。
加拿大的公立中学呢?甭说炒菜做饭,连工匠、裁缝、修车、烹饪的课都开,因为你在资本主义圈儿里混,这些都是用得上的手艺,所以他得教你。
课程设置的区别只是一方面。还有一点,加拿大的中小学教育是强制性的,不上学犯法。所以他们的公立中学里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正常的就不说了,还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是根本就念不了书的,但在他们那儿这叫“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也必须得上学,上不了大课老师单独一个人教他(她)。
国内呢?国内的中小学教育是强制性的吗?这个我还真没搞清楚,反正是很多孩子上完小学、至多是初中就不再读了,也没见他们父母受什么处分。还有,国内的中学为什么分成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不是暗含着就允许学生半道儿上溜号儿呢?加拿大,以多伦多市所在的安大略省为例,从小学到中学,一共12个年级,从1数到12,12年级毕业,中间差一个数儿也不行。
仅一个办学目的的不同,就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国内的孩子,要么你是大学毕业,要么你是初中或小学毕业,中间几乎无路可走;加拿大的孩子,除了上大学,剩下的他至少保证你是高中毕业水平。
总说国民素质、国民素质,谁代表国民啊?比两边的精英,谁强谁弱很难说,但比两边的劳苦大众,完喽!咱比人家少上着好几年的学呢。
大的方面不说了,再说点具体的。加拿大的公立中学(当然也包括公立小学)实行严格的“划片归口、就近入学”原则。这没啥新鲜的,国内的公立中学、除了重点高中,其它也是这个规矩。但是,一样的规矩,为什么国内这边执行起来会出现那么多的花活呢?
眼下,家里有小学6年级孩子的国内家长们一定正在闹心,要“小升初”了嘛。去小区门口那家普通中学吧……不甘心,因为那家学校草鸡没鸣(名)儿;去城里的名校吧……还得掂量掂里自己的斤两:你有关系吗?你交得起赞助费吗?你家孩子的成绩入得了人家的法眼吗?但是斤两不够也得想办法,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折腾来折腾去,最后真是按划片儿入学的,全是那些实在没辙的。
但是加拿大不一样,甭废话,当地居民按住家地址,该上哪所学校就上哪所学校,关系、赞助费、成绩,全都不好使。可你说奇怪吧?他们那儿当家长的,对这个都认头,没人折腾,高高兴兴地就把孩子送进社区把口儿的那所学校里去了。当然, 国际留学生因为是交了学费读书, 是可以选择学校的,选什么学校,又要看到家长能找到什么样子的留学公司。
为什么加拿大的公立中学能做到这一点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学校管理模式与我们不同。
加拿大的政府分为三级:联邦政府、省政府、地方自治政府(市、镇、区、县……等等),公立教育这事儿,既不归联邦管、也不归地方管,而是归省里管。省里设有教育局,一竿子插到底,全省的公立学校全归他管,与学校所在的镇呢市啊的没关系,经费也全盘走省财政。
为了方便管理,省教育局把全省地图分成若干“学区”(School District),所有学区全编上号,每个学区内设一个分支管理机构“学校局”(School board),管理学区内的公立中小学校。
在学区内,所有学校包括校长在内的管理人员,都是学校局派出去的,这些人不是老师,不管教学生,只负责学校里的行政管理事务。而省内所有公校的老师,原则上都是教育局的雇员,工资由局里发,至于他(她)教课的那所学校,只是他(她)工作的场所而已。
加拿大公立学校这个模式,决定了他们具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避免了不同地区之间“富的地方学校富、穷的地方学校穷”的现象,因为教育开支不走地方财政,而是全部由省里出钱嘛。同一个省的公立高中, 按照学生和老师规模,从教育局得到的人均拨款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各所学校之间除了规模上略有差异外,其他的软硬件条件,如校舍、设施、师资力量等,差异十分微小。像国内那种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普通学校的现象,在加拿大不会出现,因为教育资源的各种权限、包括师资力量的雇佣权与调配权在内,全在教育局,学校本只就是使唤丫头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
第三,省内所有公立学校的老师说白了都是一个单位(省教育局)的同事,而且他们还有自己的行会——教师联会,所以各所学校的老师们在工作以及保护自身权益方面都会保持步调一致,说罢工就罢工、说不给学生出成绩单就不出成绩单。因此,你不太可能指望加拿大的老师像国内的老师似的,开课余补习班、加班加点批改作业、放弃周末休息还在学校忙总做什么的。
第四,加拿大公立中小学老师几乎都是终生制,而且受到工会的保护,老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5年后,不是特殊情况,几乎不会在教育局之间流动,教育局没有任何名师考试,更不会把资深老师调动去某一所学校,因为这是严重违反公平的行为,而加拿大社会最强调的就是公平。教育局永远不会调动资源去打造一所名牌高中。相反,如果一个学校相对弱一些,有可能会得到教育局更多一些的资源。
看明白了加拿大公立学校是怎么回事,你觉得孩子上A公立中学、B公立中学或者C公立中学,能有多大区别呢?
没区别?那是你说。很多来自国内的华人家长不是这么看的。他们认为加拿大一定会有重点中学存在,一定会有名师存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可以没有重点中学和名师呢?我们孩子在国内一路从“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上过来,那你这儿没有重点了,把我们混同于一般孩子了,这哪儿行啊!
加拿大人很惭愧地说:“在我们这儿,这个真没有!”中国家长很执着说:“在你这儿,这个可以有!”
有?在哪儿呢?别说,还真中国家长给找着了!
温哥华的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每年都会对BC省及安大略省的中小学搞一次排名。尽管省教育局对这个排行榜很不以为然,认为它毫无意义而且排行方法也不科学。但是,来自中国的家长却对此如获至宝,指着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公立中学兴奋地大喊:“这不就是重点中学嘛!这不就是名校嘛!”
于是,华人家长们拿出在国内挤重点中学的精神,纷纷涌向加拿大的所谓“名校”。但是咱前面说了,进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既不凭关系、也不凭赞助费、连成绩都不好使。当地人想进某所学校,唯一的方式就是你家得在人家那所学校划片儿归口的区域内。留学生想进某所学校,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合适的留学公司。
这个当然难不住咱中国人,不就是在学校附近买房子吗?咱买,你说你那儿的房子多少钱吧,小样儿,难道你还能贵过俺们北京上海不成?!
贵得过贵不过北京上海另说,但加拿大所谓“好校区”的房价明显会高出附近的其它区域。有市场啊。如果你看到温哥华、多伦多的华人房产经纪在媒体上撰写的一些介绍当地居住环境的文章,你可能会觉得很诧异:这哪儿是介绍房子啊,分别是在介绍校区嘛!
没错,哥卖的不是房子,哥卖的是校区!
你看看,在加拿大上一所中国家长心目中的“重点中学”有多难,虽然说不用交赞助费,但在“好学区”里买房多花的那钱比赞助费只多不少。
但是,看到这儿可能你会问:你前面不是说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没区别吗?难道人家菲沙研究所是白吃饭的?人家还没你明白?要是没区别凭啥有的学校排第1、有的学校排450?
那我反问你一句:你吃过这么多回麦当劳了,请你告诉我,在你吃过的麦当劳里,论汉堡包的口味,哪家店排第1、哪家店排250?
在我看来,加拿大、特别是同一地区内(比如大多伦多地区)的公立学校之间的差异,比麦当劳连锁店之间的差异都小,麦当劳还有加盟店呢,他这里学校一水儿的都是教育局的“直营店”。
但是你不能说人家菲沙研究所那个排行榜一点道理都没有。学校没差异,不代表学生没差异。更确切地说,我认为差异不是体现在学校本身,而是体现在校区上。
如果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好校区”,多是知识分子、财富精英聚集的社区。那里面的家长普遍对孩子期望比较高,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而所谓的“差校区”,则是蓝领工人、外劳移民的比例高一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家就想拿个高中文凭,然后找工作挣钱。
至于学校本身,你想,他们当老师的能为了给自己涨5%的工资而把全省的学生丢下5天不上课,你还能指望那些所谓“名校”的老师会比“差校”的老师能为他的学生多做些什么呢?
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没差异,这是由他们的教育目的、管理模式、从业者的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所决定了的。如果一定说有差异,我觉得也是生源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校氛围上的差异。
说到底,加拿大的公立学校与国内的公立学校,除了都顶级着一个“公”字,其它的,真不是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