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08浏览42960689

多伦多顶级私校老师大白话:那些进了私校的孩子, 最后发展得好不好?取决于什么?

个人微信二维码

朋友的女儿考上了私校,考虑到家里已经有一个孩子上私校,同时负担两个孩子,对她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说确实比较吃力, 所以三番两次的跑过来找我,探讨高中四年的私校经历到底能对孩子产生多大正面影响,尤其是像她女儿这样低调,不张扬的华裔孩子,私校究竟能够赋予她什么?

朋友目光殷切,如果能获得一个肯定的答案:私校是炼宝炉,只要进去了,出来保证成为精英。那么,她哪怕砸锅卖铁,都会咬牙让女儿上。

然而,遗憾的是,即便是在私校整体优于公校的平台上,每个孩子的成长和体验却是不尽相同。有些孩子发展的顺风顺水,毕业时是老师和家长的骄傲;也有不少孩子,每天也就是例行公事的上学放学,在私校严格监管体系和学生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下,不会出大纰漏,但是四年下来,经历总体乏善可陈。

在我十几年私校教学经历中,所教的学生来自各大私校,我留心观察过,发现无论是来自于哪所私校的孩子,最后发展得好的,都毫无例外的具有如下三点共性:

第一点:独立有主见,有明确职业目标和清晰发展规划

第二点:善于沟通,能够举重若轻的处理好师生关系

第三点:在不违反规则和诚信的前提下,能以谈判和协商方式,为自己争取权益

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都耳闻目睹过不少牛娃的故事,不妨对照以上三点共性,看看能否在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对上号。

这三点素质,没有哪个学校专门开设课程来教,都是靠的是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和混迹于学校这个小江湖里各人的悟性。

本文仅从多伦多私校一线老师的视角,结合一些具体实例,回答朋友问题的同时,也给关注孩子进了私校之后的成长的家长们做个参考。

1, 实事求是的说,在资源和给学生提供机会这个层面上,私校比公校强太多。是不是每个私校学生都会利用好这些资源,把握住这些机会?

绝对不是!

对于缺乏明确职业目标和清晰发展规划的孩子而言,即便最好的机会和资源送到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说件今年让我挺郁结的事情:

年初的时候,从前的学生现在在多大Rotman商学院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从事管理工作的瑞,非常兴奋的发来邮件,说他们Lab邀请到Tony Lacavera, Ted Livingston, Geordie Rose, Barney Pell这些业界重量级人物,进行为期两天的量子计算和机器学习初创公司的评估会议。 瑞可以在会议期间安排几个学生做这些人的shadow(跟班),零距离接触行业的最新动向,学习高科技创业流程和初创公司评估,如果这些学生能因此跟这些大佬建立起联系,对他们将来学业和事业说不定会起到助力。

当我手舞足蹈无比兴奋的把这个消息跟学生分享时,意外的是,只在少数几个孩子眼睛里看到兴奋光芒,大部分孩子反应是:这跟我没什么关系吧。我将来既不会创业,也不会去搞量子计算或是人工智能。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点失望,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至少想去的孩子都能去,人多了还要纠结让谁去不让谁去。

然而,想不到的是,几个当场说要去的学生,事后纷纷给我发来邮件说,虽然她们非常想去,但是会议的时间跟学校的一项重要学生活动冲突,她们不想缺席学校的活动,所以非常抱歉!

收到这些邮件后,我彻底无语了。。。

这些熊孩子们,可知道自己拒绝掉的是一个多么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吗?

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很多想法不能以我们成人思维来揣摩。学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载歌载舞搞笑逗乐,多热闹多有意思啊!相形之下,跟在一个陌生人后面参加两天工作会议,无论那人是谁,都是苦役。

成年人的判断,基于我们的阅历和价值观。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更多是凭借当时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和清晰的规划,或者顺从了父母设定的目标却不是自己内心所渴望的,面对这样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不是选择无视,就是权衡之后认为无足轻重。

私校尤其是顶级私校,通过其强大而且联系紧密的校友网络,有很多一般学校孩子触及不到的资源,但是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即便机会送到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家长们费尽心力将孩子送进私校,但是在每天的学校生活中,家长无从干涉,还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决定着他的体验。面对私校众多资源中,只有对将来有清晰明确规划的孩子,才会对和自己目标一致的机会敏感,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开阔眼界。

2.  西方价值体系强调民主和平等。在工作场合,上下级之间都是直呼其名。而中小学这块儿,可能是所剩不多的保留了以姓相称的工作场所。课堂里,大家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平等相待,激烈辩论。但是在课堂之外,则非常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学生跟老师之间相处,距离太近,显得有失尊重。如果对老师一味的唯唯诺诺,又显得太过生疏。有种孩子天生适合跟人打交道,能够举重若轻的处理好师生关系,把距离感处理的恰到好处,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也特别愉快。

私校里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和机会,绝大部分由老师来管理和分配,除了孩子自身主动性之外,跟孩子在学校的体验关联最大就是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然而这块儿却是很多中国孩子最不擅长的。我经常听到有私校的中国孩子抱怨:某某老师不公平,很多好的机会只给本地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因为我对他们所说的老师和具体情况不了解,在此不做评价。只想通过一个我有发言权的案例,来表明这样的说法幼稚而片面。

在学校体系里,每个老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担任至少一项课外活动或体育项目的教练。这种形式,给师生相处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课堂的平台,有很多一对一的互动,师生之间有机会深入了解,尤其大家基于共同兴趣的,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容易拉近距离。比如说我这些年一直负责机器人设计俱乐部,当我给学生写大学或是奖学金申请推荐信时,那些和我在机器人俱乐部里共事过的孩子,我总能给他们写的具体而给人印象深刻。

安在多伦多另一所私校任教,滑铁卢工程系科班出身,对机器人设计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充满激情,无数个周末都跟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和安认识并合作十几年,我对他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和热情都是非常欣赏和认可。

几年前的一次机器人竞赛预选赛上,遇到安,他看上去非常沮丧的样子。询问之下,才知道他和他带队学生中的一组中国孩子关系紧张,他给出的指导建议,那些孩子不知是出于不认可还是不理解,却又不跟他正面沟通,而是用消极抵触的方式,发展到在实验室里,抱团只有中文交流,全然不顾及他和其他不讲中文的孩子感受。

安说,那些孩子物理基础和设计思路都很好,但设计中存在几个考虑不周的致命缺陷。从指导老师角度而言,学生可以不听从他的建议,只要把他们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他也不会反对。但是这种消极抵触的态度,他不能接受。

我看了看那几个中国孩子,想过去打个招呼,问问情况。快走近的时候,听到他们在用中文在抱怨安的偏见狭隘,种族歧视。不由叹口气,转身走开。我和安十几年的朋友,可以用人格担保,他绝对是公正公平没有丝毫种族歧视的好老师。

这几个孩子是9年级从国内过来的寄宿生,几年下来语言关基本都已经过了,但是当意见和老师不一致的时候,如何和老师交流沟通,来获取老师的支持,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

转念一想,这些孩子早早离开父母,异国求学,独自面对全然不同的文化,教育体制,再加上语言障碍,所面临的压力和这边土生土长,而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跟老师之间沟通不畅引起的矛盾,简单粗暴归咎于种族歧视,给自己不能成熟冷静的去面对并解决问题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种情况,在多伦多附近的几大私校里华人寄宿孩子中绝不是个例。

试想,站在老师的角度上,遇到机会和资源分配上,他理所当然会优先考虑能够良好沟通,愉快相处的孩子。而那些没有得到机会的孩子,看到这样的结果,愈发肯定自己最初“种族歧视”的主观臆断,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在学校和老师的相处,和将来走入工作岗位和上司的相处是很类似的。如何跟老师沟通,尤其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怎样争取到老师的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这点上,印度孩子比中国孩子强很多。我自己移民背景,对华裔孩子天生有种亲近感。然而教学实践中, 跟我关系处的好的亚裔学生里,居然是印度孩子居多。难怪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很多高管职位都被印度裔把持,而这些潜质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初现端倪。

3.  多伦多周边的寄宿私校,中国,墨西哥,还有德国是生源主要来源地。一位做了7年宿舍监管老师私下跟我说,德国孩子认真勤奋,做事规规矩矩。而中国孩子聪明勤奋,数理突出,表面上循规蹈矩,但私底下却会通过耍小聪明来逃避规则。

某寄宿学校,规定工作日学生起床后到Cafeteria吃早饭,并且要在门口的签到本上签到。

有些中国孩子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来,又不想因为没有签到受到处罚。于是请别的孩子代签到。一开始,偶尔为之,宿舍管理老师一般不会一一点名,也就瞒过去了。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墨西哥孩子们注意到中国孩子代签到的猫腻,也开始仿效。

不久宿舍管理老师发现不对劲,每天早上到Cafeteria吃饭的人眼瞅着越来越少,而门口的签到本却满满当当,一个不少。很快,老师就查出来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对这群中国孩子的印象大打折扣。

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靠的是学生对规则自觉的执行,老师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如果学生试图通过耍小聪明来逃避规则,一旦被揭穿,损失的是诚信。而诚信是一个孩子的无形资产,一旦老师对孩子的诚信表示怀疑,那么势必会影响对这个孩子其他方面的评断。所以在学校,诚信是不能触的底线。

其实如果孩子有正当理由,比如连夜赶作业而导致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完全可以用事先知会老师的方式,老师一般都会批准。当然这只能偶尔为之,如果经常性的如此,那就是孩子自身学习生活习惯的问题了。

私校虽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比公校严格,但是在帮助学生成长,协助其发挥最大其潜力方面是不遗余力。以此为原则,一些看似不可商量的事情,只要据理力争,都有商量的余地。

比如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的一个重要Assignment,得分偏低。我和任课老师沟通过程中,发现原因是因为她对理论部分的阐述不够,而在老师事先给出的Rubric中,并没有把对理论部分所需占的比重界定清楚,孩子费了很大力气做,成绩却没有达到预期。在跟老师把情况讲明之后,老师同意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回去重新修改过后,再做评定。

高中阶段的成绩直接影响大学升学,所以学生对分数都很重视,但偶尔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Assignment没有达到要求,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跟老师协商,争取弥补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如此。业绩的考核是硬指标,偶尔出现业绩不佳的状况,不应该听之任之,而是跟主管主动沟通,说明情况,同时寻求补救机会,是项很重要的职场技能。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任正非的灰度哲学,虽然离开华为已经很多年,但是老板的重要讲话都会仔细拜读。任总的很多思想,不从企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单单从子女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角度来解读也很受益。他在"灰度哲学"里指出:这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 灰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结果,能在黑白之间的灰度区域里协商和妥协的能力,比一味的学习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

我对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的最终回复是,与其现在纠结于女儿上不上私校,还不如根据孩子兴趣帮助她确定发展目标,激发其内驱力;在家庭环境中,做出有效沟通的榜样,鼓励孩子跟老师愉快相处,尤其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据理力争,获得老师的支持。最后在遵守规则和诚信的基础上,能够在灰度区域中通过协商和谈判,为自己争取权益。具备了这三项素质,那么上不上私校,上什么私校,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