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694547

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中国学霸历尽千辛万苦申请美加医学院的故事

个人微信二维码

我大一那年暑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本科提前一年毕业。原因其实很简单,1)想尽快上医学院(北美医学院一般是本科毕业后才能上),2)省一年的生活费。

那时我不是很有信心,只想试着多上一些课,也没告诉很多人。心里想如果提前一年毕业再加其他方面的经历,可能会在医学院申请上有优势(其实是个很幼稚的想法)。

大二暑假我在实验室拿到一个研究奖学金,是做免疫方面DNA 微阵列,一个早8晚5的全职工作。同时开始查美国和加拿大医学院的性息。美国206所医学院基本都搜了一遍。

美国医学院大致情况是对本地学生有偏向(地方保护政策)。美国的州立大学医学院基本不收国际学生。对国际学生没有限制的也就是哈佛,耶鲁, 霍普金斯之类名校。可惜这些学校也是竞争最激烈的。

麦吉尔 (McGill University) 的医学院是加拿大数一数二,但也有地方保护政策。 我开始申请时对自己定位不清楚,拉来美国排名前四十学校的名单, 加上加拿大的麦吉尔和多伦多大学,挑了二十所申请。

实验室的工作类似于生物信息数据分析, 事实还算轻松。蒙特利尔的夏天,温度宜人,特别舒服。背着笔记本电脑每天来回骑自行车去实验室单程45 分钟就当锻炼身体。为了满足医学院要有2门英语文学课的要求,下班后还要上选修的文学课。剩余时间就准备申请和医学院的标准考MCAT。

冲刺考MCAT是我现在想来最冒险的举动。美国的医学院是“rolling admissions”-也就是先申请先考虑的意思。我本来准备9月考,可时间算来算去总是不利。想反正就拼一次吧,今年申请不上明年再申。于是就改到了8月以争取早点递交申请。我没报市场上流行的补习班,就用一套别人留给我的书加官方网站的模拟题开始准备。那时我的室友和其他一些同学也在准备,大家互相帮助激励。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阅读和写作的部分,为了加强,我订阅了《时代》杂志,还一有空就在网上看《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的文章。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练习30分钟的一篇作文,我和室友写好对改。室友是英语为母语的加拿大本地人,当时也在准备医学院申请,帮助我提高不少。每到双休日我就做全套试题,一次7个小时,MCAT考的是体力 (不过对于后面的USMLE step 1,2,3 来说算不了什么)。

9月23日,MCAT结果出来,那时我的第一轮申请(primary application)已经递交(美国医学院麻烦的申请步骤:第一轮交给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Association ,第二轮申请再递交给各个学校),就等着这个成绩。结果出来:38P- 99% percentile。超常发挥。

MCAT成绩对申请是一个加分。可我又遇到了下一个坎,就是又长又繁琐的第二轮申请。我记得当时拿到Duke大学的申请表时傻眼了,10个长问答题(essay questions), 每个都要写一页以上。当时已开学,为了把四年课程浓缩到三年,我的学业繁重,还有18个医学院的二轮申请要填。我只好忍痛割掉Duke。另两个割掉的是Stanford和UCLA。因为觉得在西海岸太远,即使最后有面试,去的可能性也不大。排名前10的学校我基本都申请了,想即使被拒,也算是难得的经历,毕竟这种事情一辈子可能就一次。

后来知道对于这些学校来说我的经历远远不够。申请的人中有在Science上发过文章的,有去非洲做过人道组织服务的,有打过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有各种各样独特经历和成就的人。医学院入学平均年龄21-37岁,我的年龄和资历在申请者中算很单薄的。

现在看来那时选的很多学校对我来说都是挑战。但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我从9月到10月底陆续交了13所学校的二轮申请,长问答陆续写了两万多字。

然后就是等面试。11月初拿到第一个面试来自印第安那大学。虽然是在我选的学校里面排名最后的,但我还是高兴了半天。11月底第一次飞到美国中部的印第安那州首都面试,这是一个给人感觉很“白”的州,面试当天有30几人,都是白人,就我一个亚裔。因为是第一个面试,我很紧张, 虽然事先有准备,可有些问题还是措手不及。感觉很糟。

面试回到蒙特利尔当天就收到了第二个面试邀请,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又是在美国中部地区。12月圣诞节前期我过去面试。这次我感觉和面试我的教授谈的非常好,他还对我说了类似口头offer的话。回来后想这个十拿九稳。事实证明面试感觉很不准, 结果是waitlist(候补)。

12月和1月在焦急的等待中过去了,没有新的面试也没有结果出来。我有些气馁,想可能就只有这两所了吧。但由于我的研究项目做出些小成果,我给所有学校发了一个update letter。 可能是这个给我的申请加了码,一月底的一个星期内我收到了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的三个面试邀请。为了不缺课太多,我把这三个学校的面试时间都排到了二月份的同一星期。

各个学校面试过程大同小异:传统的一对一面试,大约1 小时,然后就是参观校区和医院。 同医学院学生和其他面试的人交流也是个挺重要的过程,一天下来筋疲力尽。每次面试,我都寄住在医学生家里,一来省费用,二来可以更了解这所学校的情况。

二月份转眼即来,进入面试季尾声。因为rolling admissions的关系,一个班的很多位置已经满了。就波士顿大学来说,申请者1万多,面试900人, 最后招150人,是个很小的几率。其他学校类似。

Boston大学面试我的是一个精神科医生,我觉得他可能用了什么奇怪的精神分析的方法,问了我一些看似不搭边的问题。其中他问我觉得美国医疗系统有什么问题,我想起自己前阵子在新英格兰医学(NEJM)杂志读到过一篇关于临终关怀文章,于是就衍生开了说。正巧他也读了那篇文章,两人相谈甚欢。后来他还主动发邮件问我对另一篇文章的看法。

哥伦比亚的面试是最不深入的一个。面试我的是一名心脏科医生。感觉是走过场,整个30分钟草草结束。不过哥伦比亚的训练环境很强,可以看到很多罕见和重危病例。是培养急诊,创伤、和外科医生的地方。

耶鲁面试时我是最后一批, 庆幸自己挤上了末班车。面试十几个人中基本是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的毕业生。我有两个面试官。一个是医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另一个是快退休的老教授。老教授很友好,见面就提到我有很强的推荐信。不过问了我一些很个人的问题,包括我的家人,我的背景。其中我提到自己的外公和他中风后的经历,差点没情绪失控。两个小时面试下来我筋疲力尽。结束时老教授出奇意料地拥抱了我一下。后来才知道他每个面试结束都会拥抱申请人,并不代表什么, 让我白高兴一场。

那个星期回来后第二天收到弗吉尼亚大学的面试,决定放弃。美国跑了三趟,课拉了许多,旅途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心力交瘁,不想再去。

McGill的面试就不细说了,最长的一个。整个程序3个小时。采取的多个微小面试和情景模拟(multiple mini interview),非常折磨人,而且说实话感觉有点假。

最后结果出来:印第安那和波士顿大学录取,麦吉尔先候补,一个礼拜后录取。明尼苏达,哥伦比亚和耶鲁候补。

在得知被耶鲁医学院列入候补名单后,为表诚心,我冒着大雪再次南下去和招生委员会的主任面谈。因为第二天有约好的的志愿服务,我连夜坐了十个小时的灰狗(Greyhound)大巴赶回蒙特利尔。一路北上,睡不着,看着沿途风景从常青绿到一片光秃,从薄薄的雪片到厚厚的积雪把月光反射的一片亮光, 到大雪飞扬。这样奇妙的风景看得我入了神,不知不觉就这样一夜坐到了蒙特利尔。那个不眠夜的沿途风景,让我终生难忘。

然后是漫长的等待。本科毕业前两个月,耶鲁打电话通知录取。

总的来说,我的医学院申请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给自己心里定位和调节的过程。经历的“心理过山车”,现在回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虽然当时很受煎熬。

最后总结:只要定了方向,就要把目标定得高,说不准就达到了呢?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

医学院申请是个很漫长复杂的过程,从第一轮申请、到第二轮申请、到准备推荐信、面试和后续跟进,不能有一丝松懈。作为国际学生,还有签证的问题。有个和我本科一起的国际学生,第一年在申请麦吉尔医学院没通过(因为地方保护政策,给全加拿大国际学生的名额就一两个),后来他工作了一年办移民后再申请就被录取了。另一个朋友申请医学院的本科GPA不够,就先读了个硕士,后进了麦吉尔的牙科学院。再困难的事情,有足够的坚持和努力,总会实现的。

整个申请过程中有数不清的人帮助过我。不下10个朋友帮我修改过个人陈述和书面问答。共7个教授和导师写推荐信。在面试旅途中有许多医学院学生的留宿和接待, 还有很多老师及朋友的鼓励,家人的关怀就更不必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也不可能有这个幸运的结果。回想起来心里最多的就是感恩。

本文作者是2009年从加拿大本科毕业的国际学生,获得耶鲁大学临床医学博士(MD)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于美国做内科主治医生和医院管理。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