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美国一个专业排名第一的私立大学读计算机游戏,现在是大三暑假。美国的本科,课程设置上可能是通识教育内容较多,但整体的办学氛围却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再加上留学生家长群的影响,我早早就知道暑期实习的重要性,也做了很多事来帮助他找实习。
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在国内的网站上看实习生招聘信息并替他投简历,但结果很令人沮丧:大多数国内的公司招毕业实习生,不招暑期实习生;然后我开始托人找实习机会,最后找到了新加坡雷蛇的网络服务岗位,去狮城实习一个月。大二一开学就是秋招,我督促他进一步修改简历,发给他知名游戏公司的实习招聘信息,转发群里的各种招聘信息,但结果同样令人沮丧:他去了一次暴雪公司的招聘会,排了3小时的队后被拒,因为他们只招大三学生,之后他就没有应聘过任何一家美国公司。暑假在家附近找了一个小公司去实习,依然学习网络技术,只做了一个月他就辞了,因为他觉得学不到东西。大三开学后我做着大二同样的事情,他照样只参加了暴雪的招聘会,被拒了两次简历:一次说他没有求职信,一次说不招国际生。之后再也没听说他参加招聘会或者投简历了,问起来,就说在看招聘信息在领英上更新资料了,再也没有其他消息了。
去年11月开始,国际生找到实习的喜讯在家长群里开传,我把看到的公司名称都给了他;12月,他同班的中国女孩拿到彭博社的实习、女孩的男友拿到脸书的实习,我焦虑值到顶但立即清醒了:这一对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编程比赛且拿了2个大奖,男孩有编程的童子功——高中就能做网站,我家渣娃自然是竞争不过他们的。要想找到工作,只能继续学习和修炼,提升自己。但,他跟我说起这个女同学转行的事情,说:她这份工作好是好,就是放弃了最初的爱好,人难道就是为了活着才去工作?工作就为了挣那份工资?
大三寒假回家,他开始为招聘考试刷题,一天刷几道题目。同时,说预备一开学就去找一个大四的毕业设计小组干活去,让简历好看点。开学后他果然进了一个做AR游戏的毕业设计小组,那个组的程序员不好好干活被开除了,就去娃当助教的课堂上招聘程序员,自然就招聘了他这个助教。
所以大三下学期他分外忙:课程学习(18学分,其中的GE课是艺术史,特别花时间)、助教(一周8小时)、毕业设计。周末家庭视频时间、次数都下降不少,多次视频是他在实验室抽空说几分钟——周末基本就泡在实验室干活到半夜。他以程序员身份进组,先写代码,后来发现美工做不出模型,他又做建模的活,“累到爆肝”。3月底游戏初步成型,在学校的音乐节上一亮相就受到学生热捧,他说游戏成功了;之后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也让他忙到没时间做饭、联系我们。春季我完全放弃实习招聘信息的搜集和转发工作,也很少主动问他的实习情况;4月末有次视频,他说我转给他的那些公司他一个也没投,因为他只想进游戏公司。我当时真是有点生气,觉得生存和梦想之间,还是要务实一点,但除了腹诽什么都没做。
4月底的时候他开始主动投简历了,全是游戏及周边公司,给他面试机会的有一个做自动驾驶研发的公司,一个影视后期制作的公司。他说他喜欢精准投简历,不喜欢海投,没有那么多精力。同时,他自己的毕业实习项目也开始选题组队了,他挑了一个传统计算机游戏项目,说开发技术是流行的但学校没教的,要自学雇主看重的实际工作技能。5月初,学校举办游戏展,80多个游戏参展,3个游戏获奖,他的项目是获奖作品之一。展会上,一个游戏公司代表主动去他们展位发名片,说欢迎他们组成员去实习或全职工作。
他5.10左右开始给这个代表发简历,一周后没回音就发邮件催他;催过之后公司的技术部主管就打电话面试他,出了5个算法题目,他全对;主管说还要网上考试和去公司面试,次日他机考完毕,说题目都会做;一周后接到邮件,机考合格让他去公司面试,他定了6.3号去面试,说是要准备充分一点。公司面试共3轮,第一轮是技术部的几个头头出题,第二轮是程序员,第三轮换了一波程序员,一轮比一轮难。最后一轮他有个题目不会做,面试官说那个题目是故意刁难他的,因为看他前两轮做题太快;做不出来也没关系。整个过程共考了5场,真正是过五关。
面试结束后他跟我复盘整个过程来研判是否最终能拿到这个职位,技术部主管对他非常满意,很想要他,这是肯定的:主管说很多找全职工作的人在公司面试环节第一轮就做不出来题目,他找实习能做完三轮题目,确实不错。但这个实习岗位公司还没有发布,主管要去公司申请,要走很多流程,但他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主管同时还加了一句:就算你暑假不能来工作,秋招时我们都认识你知道你的。这句话让我觉得事情不能乐观,但儿子说:“就算公司不要我也不是我不合格,只是他们的战略问题”;还安慰我说:“你不要着急,再等几天公司要我了你开心,不要我我回家你也很开心啊!”
端午节早晨我接到他的微信消息:公司打电话给他说录用他的程序全部走完了,HR部门通过了,下周会给用工合同。那一刻,所有的焦虑、不安、不甘都化成了眼泪,这么长久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儿子找实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受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找到实习、有个可以傍身的工作是显在的意义,找到自我、自我实现是更大的潜在意义。他上大学之前一点都没有学过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之所以挑这个专业是因为他爱打游戏。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让他越来越明白他的兴趣就是做游戏编程,而不是网站编程、软件编程,他说那些都没有游戏编程好玩。大三开始课外自学能干活的知识,不再被动学习课内知识,主动为就业做准备。他也知道去普通的网络公司、软件公司机会更多、薪水更高,但第一份工作他还是想听从自己的内心。大三后尽管周围好多同学拿到知名大公司的高薪工作,他不为所动,坚持只投游戏公司,同时沉下心来学专业做项目,这个定力是我最佩服的,也是我最欣慰的。他终于长成了他自己,没有被我,被同学带偏方向,在自己的轨道上以自己的节奏前行,慢慢接近心中的梦想。
留学生在美国求职是不容易,雇主很精明,他们知道如何分辨一个成熟的、内心稳定且聪明的劳动力;所以,朝着这个方向去修炼自己,保持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激情(梦想),也许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