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094982

对美国大学毕业典礼和文理学院教育的一点随感

个人微信二维码

毕业典礼上的2019级毕业生。

很少见毕业典礼安排在风景如此秀丽的场地,几棵笔直的云杉在湖边一字排开,树下是主席台。毕业生和前来庆贺观礼的亲友们面对日落湖和主席台就坐,湖水、云杉在眼前展开;天空在整个湖区上方绘制一道蓝色背景,又缀上几朵浮动的白云。伴以学校延续一百多年历史的白衣少女手执绿藤白花,迎候毕业生入场的典雅仪式,这是我见过的最优雅美丽的毕业典礼!

在毕业典礼上,发现这是儿子四年来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不论是在毕业典礼现场,还是在照片里,内心的喜悦一览无余表露出来。连脸上很久不见的可爱的酒窝,也跑出来凑热闹。说实话,我还颇有点儿吃惊。

这四年学习,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去年我读了30多本书,还小小地自鸣得意了一番。圣诞节时儿子放假回家,我把他去年一年春秋两个学期的书都收集起来。自从他上大学以后,他每个学期用过的书我都收留起来有空自己读。这一次,两个学期的书共有50多本。我知道,除了这些课堂读物外,写学期论文等还需要参考其它阅读资料。一个学期或学年下来,阅读量非常之大。

儿子和我一样,学的都是人文社会学科。我当年读的是历史,他在学校主修的是英语语言和文学,还有艺术。我当年在大学一个学期里一门课一本教科书就够了,四年下来没读多少书。那不叫读书,只能算听听课记记笔记而已。直到来到美国读研究生以后,一门课通常要读十来本书。加上学期论文需要阅读更多资料,曾经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叫苦不迭。

人文和社会学科,除了阅读量大,再就是写作量大。儿子说他们英文系从来没有考试,从期中到期末的“考试”全部都是写paper——文章。而且只要错过一篇文章,整门课就fail(不及格)了,没有任何学分。

这个学期儿子共修了六门课,其中有两个是独立创作项目,虽然有老师指导,但基本上是自己独立完成。连写带画插图,其中一个项目最后有27页,另一个有47页,另加20页的创作过程说明和总结。搞创作是很难的,一个学期四个月内同时搞两个创作项目就更难。说实话,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出来的。

除了两个创作项目,同时还要对付另外四门专业课。期末考试内容,包括两篇10-15页的文章,以及两篇各5页的文章。当然,这还不算学期中间的一些短文章——small papers。

我在美国读研时,一般一个学期顶多写两篇学期论文。当然,研究生论文要长些(15-30页),但修的课要少些(一般不超过3门)。凭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要我像儿子那样,一个学期修到六门课,期末需要完成四篇文章加两个创作项目,我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儿子学校通常一个学期只要求修四门课,修六门课属于例外。因为是overload——超载,需要指导老师和学校批准)。

两周前儿子把期末所有文章都交了后,我到学校去看他,到外面一起吃个饭。儿子学校校园非常漂亮,估计他平时很忙也没空好好看看。我建议他乘着离毕业典礼还有十来天时间,在校园里好好转转,拍些照片,今后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够回来呢。特别是令人难忘的美丽的日落湖、古色古香的音乐系教学楼、莎士比亚花园,图书馆等 ……

说到图书馆时,我们正好从图书馆门前走过,儿子指着图书馆的一角说道,我有几个晚上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图书馆通常在夜里12点关门,但里面有一个角落通宵开放。我问是不是在里面做作业写文章?他说是的。除了他,还有其他同学通宵达旦在里面学习。

说起来又很惭愧,我在大学读书时很少熬夜,也不喜欢熬夜。通常10点来钟就回到宿舍,倒点热水洗洗脚,听听收音机里的音乐,和同学聊聊天就上床睡了。到美国读书后,为了赶文章交作业,才不得不熬夜熬到凌晨2、3点钟。有一两次,直到第二天清晨6、7点钟才把文章写完。当时觉得在美国读书很苦,特别是文科。

除了学习压力大,心理和精神压力也很大。焦虑、失望、苦闷、挫折、孤独等精神压力,儿子在读书时都曾经遇到过。读书期间内心的苦恼,有些他和我说过,有些我可能并不知道。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也感受到他的挣扎和不易。

有一天晚上,儿子告诉我,他下课后从教室出来,黑夜中听见身边悉悉嗦嗦的响声。停下脚步一看,只见一只野鹿站在路灯下张望。儿子不由自主”嗨”的一声,对着鹿子打声招呼。这是一个野鹿、松鼠、河狸等小动物可以自由出没,美丽宁静的校园,但在这儿读书却不是Walk in a park——像在公园里散步一样轻松。每一分进步与成长,都需要努力和汗水。

儿子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小型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严格来讲,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曾经都是liberal arts college。后来这些学校扩大了,成为综合性大学,但学校的本科教育仍然延续和保持小型文理学院特色,例如哈佛大学的本科学院仍称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耶鲁称为耶鲁学院(Yale College),哥伦比亚则为哥伦比亚学院 (Columbia College)等。另一些传统文理学院,则保持小而精的特色,在校学生人数通常在一千到二千来人左右。

文理学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国内翻译为”博雅教育”,注重对学生文理知识的全面教育和素质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独立思考能力。文理教育不是注重于培养某一项专门技能,而是注重于培养一个完整的,有思想,胸怀开阔的人。

记得四年前儿子申请学校时,学校简介上写道,学校的特点之一是鼓励学生个体和个性发展。学校对这种个体、个性发展的独特定义是,审视自己内心,自己的信念,偏见和既有观念。不仅要反省自己,而且要反思社会。在这所学校,没有思想上舒适的港湾,而要有探索和质疑的精神。不把课堂上的内容,书本知识,和周围的事物与观念视为理所当然,一成不变,而要勇于挑战固有观念,改变自己,改变和服务社会。这是学校的个性,也是学生的个性。

即使在美国,也有很多人认为文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不够实际。其实,学一技之长易,学做人难。做一个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更难。文理教育形成的综合素质与思考能力是无价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文理教育既能帮助受教育者适应变化,又能成为变化的推动者。

我曾经对文理学院一无所知。当年申请美国学校时,眼里只有“大学”(University)这两个字。记得当年我的母校由“学院”升级改名为“大学”时,还很让全校激动了一阵。大,大,大,大就是好,谁把“学院”(College)放眼里呀。不过当年不知道美国的文理学院,还因为文理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通常没有研究生部。当时申请读研,便没有接触到美国文理学院的资料。

直到二十多年前在德州读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美国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有过一次工作面试。因为我对文理学院毫不了解,就问一位美国同学,刚好他是另一所著名文理学院Colgate University的毕业生。他一听我可能有机会去威廉姆斯学院工作,立刻开玩笑说,如果你被威廉姆斯录用了,我会嫉妒你的。然后给我介绍了一下美国的文理学院,记得他说,他在Colgate本科毕业写的论文,比他后来在UT Austin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硕士论文写得更好。UT Austin 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并非等闲之辈。这事给我印象很深,从此对文理学院刮目相看,也更为好奇。

毕业后来到康涅狄格州工作,与文理学院众多而且名校云集的马萨诸塞州为邻。工作后的第一个秋天,便特意驱车三个小时,前往拜访位于麻州西部大山深处的威廉姆斯学院。

曾经有人形容威廉姆斯学院之美,即使最专注的科学家来到该校,也会在刹那间分神,被周围景色迷住。深秋时节来到位于山顶上的校园,落叶在树下撒一圈圈金黄,典雅、古色古香的建筑沿校园中一条公路向山的两边分开,夕阳的余辉斜洒在校园之中和周围山谷,让人更是一见钟情。

不仅仅是威廉姆斯学院,在新英格兰地区,还有Amherst College (麻州),Wesleyan University(康州),Bowdoin College(缅因州),Middlebury College(佛蒙特州)等其它著名小型文理学院,又称”小常青藤”(Little Ivies)。此外,该地区还有七所著名的女子学院,称为”七姊妹”(Seven Sisters)。我儿子就读的学校Vassar College,曾经就是”七姊妹”之一。

在1960年代之前,哈佛、耶鲁等学校都是男校,不招收女生。1969年,耶鲁大学邀请Vassar College加入该校,组成男女合校。Vassar经过慎重考虑,谢绝了耶鲁邀请,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男生,迄今男女混校已有整整半个世纪。同一年及其后,耶鲁、布朗、普林斯顿等大学都先后开始招收女生。数年后,哈佛大学合并另一所著名女子学院Radcliffe,也成为男女混校。

耶鲁和Vassar之间的”联姻”虽然未果,但两校至今似乎仍然有着某种特殊关系。Vassar最近几任校长,包括现任校长都来自耶鲁。耶鲁去年把校内十来所Residential Colleges(住宿学院)之一的Calhoun College改名为Hopper College。Hopper(Grace Murray Hopper)虽然是耶鲁数学博士,但她的本科母校却是Vassar,后来又在该学院教授数学,她是美国电脑界先驱之一。

几年前儿子申请大学,我们走访了当地许多大学和文理学院,私心里我最希望儿子能到威廉姆斯这样的小型文理学院读书。儿子在参观了十来所学校后,最喜欢的也是威廉姆斯。不过,后来落足在位于纽约州中部哈德逊河谷地区,世外桃源般的Vassar。两所学校同是美国传统的文理学院,同为青年学子提供经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不过,以前一直觉得威廉姆斯景色第一,现在则觉得儿子的母校Vassar更美更优雅。

有一位诗人学者说过,liberal arts education犹如在旷野中漫游,到从未去过的未知的地方去;通过探索和发现,寻求事物的真相。儿子曾带着朦胧走进校门,四年后又满怀憧憬离开校园。希望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够在探索中追寻自己的梦想。

写于Vassar 2019 毕业典礼次日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