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696757

为上美国藤校 应隐瞒学生的亚裔背景吗?

个人微信二维码

美国顶尖名校「从严」录取亚裔生的话题喧腾已久,很多人认为相较于其他族群,亚裔生更难进入顶尖大学。一些亚裔父母或升学顾问告诉孩子,申请表上最好不要填写亚裔背景,理由是亚裔优秀学生太多,容易被「平衡」掉。

去年9月举行的全美大学升学辅导员协会年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上,讨论了「我是否要隐去亚裔背景」(Should I Try to Be Less Asian)这项议题。一派认为亚裔身分可能降低顶尖名校录取机会,另一派却认为这项对于名校的指控缺乏证据。

升学辅导顾问:诚实为上

加州Castilleja学院升学辅导主任Alyson Tom提出,她经常听到申请人谘询,「我该隐去亚裔背景吗?」、「亚裔会降低我的录取机会吗?」,这些问题反映了亚裔学生和父母们对申请大学过程的担忧,而且这种观念普遍存在。

她认为,作为升学辅导员,绝对不应该鼓励任何人隐藏自己的族裔背景。「我认为,建议学生隐藏身分或者编造什麽,都是不道德的。」

校方考量整体 不只成绩

科罗拉多州大教育学院华裔助理教授潘爱欣(OiYan Poon)指出,美东地区的精英私立名校,亚裔录取册率普遍在15至20%,高于其他族裔二至三倍。加州公立大学则招收了更多的亚裔生。

她表示,许多人只凭平均考试成绩,就判断亚裔学生遭不公平对待,然而并没有证据指出歧视确实存在。潘爱欣认为媒体报导以偏概全,应该要了解精英大学的录取标准着重「整体考量」,而不是只看考试分数。

旧金山大学高中学生顾问瑞德(Jon Reider)表示,亚裔占名校录取人数的四分之一,他没有看到对亚裔有偏见的证据。不过,他也建议亚裔生申请「亚裔少的学校」,避免「内斗」的可能。

亚裔成绩好 为何不让进

长春藤学校会刻意压低亚裔学生录取人数吗?「精英准备学院」(Elite Prep)旧金山分校执行长阿圭列斯(Randolf Arguelles)指出,加州大学招生禁止考虑种族,知名校园(柏克莱大学、洛杉矶加大)的亚裔大学部学生超过40%,其他禁止考虑种族的私立名校也有一半是亚裔;但是相较而言,长春藤校园的亚裔生比例偏低(15至20%),与完全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学生的精英高中相比,长春藤的招生方针似乎可疑。

他指出,纽约市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以科学及数学见长,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各领域知名人士曾在该校就读,目前74%是亚裔学生。

2007年,「纽约时报」观察到柏克莱大学的新生中,亚裔比率达46%,于是派记者到柏克莱校园访查,后来发表一篇长文「山坡上的小亚洲」(Little Asia on the Hill)。文章说,校园之内到处是亚裔面孔,到处都可听到中文。

当时,纽约时报记者问柏克莱校长,亚裔那麽多,会不会设法限制?当时的校长表示,就算亚裔增至70%,也不会设限。

十年过去了,柏克莱的亚裔学生比率维持在40%左右;有些人认为这意谓柏克莱恢復将「族裔」考量作为录取因素之一,否则亚裔学生录取比率应该会持续增长才是。

亚裔教育组织 状告哈佛

位于维吉尼亚州的非营利组织「公平入学学生协会」(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状告哈佛大学歧视亚裔,并要求公开该校招生纪录数据。他们认为,从这些纪录中,可以发现过去数十年来哈佛对于亚裔的歧视情况。

该协会认为,这些数据展现出白人、非裔和西裔在申请哈佛时获得优待,他们因为种族身分,比更符合招生条件的亚裔,具有更多的入学优势。

该协会向法院发信表示,这些文件非常有说服力,已经无需再进行庭审,要求法院根据这些文件进行简易判决(summary judgment),判原告胜利。该团体还表示,美国人民每年提供超过5亿元联邦资金给哈佛,因而公众有权利看到这些证据。

但哈佛大学反驳说,这些文件相当于商业机密,其中包含学生的个人隐私以及学校招生过程的机密资讯。哈佛也认为,即使法官决定进行简易判决,也只需要用到一部分文件。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佛斯特(Drew Faust)则发公开信给该校师生,指「公平入学学生协会」对哈佛招生的指控并不正确。她说,该组织使用选择性数据,造成对事实的误导,并可能增加分化。

哈佛大学按要求向法院上交了六年的招生纪录,其中包括上万高中生的数据,每年申请哈佛学生数约为4万人。

以多样化之名 落实歧视?

这项诉讼再使亚裔成为平权法案争论的焦点。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大学有没有以增加学生多样化为名,行歧视亚裔之实。

「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指出,司法部调查的重点是大专院校的入学程序,是否刻意根据种族而进行歧视行为。

「公平入学学生协会」表示,哈佛年復一年录取相同比率的非裔、西语裔、白人、亚裔学生,无视这些族群申请率与合格率颇有差异的事实。这种作法违反最基本的民权原则,也就是「一个人的种族与族裔出身,不应该成为伤害他或协助他的工具」。

根据1964年「民权法」第六章规定,接受联邦经费的大学系所不得进行种族歧视,否则联邦有权停拨联邦补助。

据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埃斯彭席德(Thomas J. Espenshade)和雷德福(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亚裔学生的SAT成绩必须比白人学生高出140分,才会获得同样进入私立大专名校的机会。

有人将这个差异戏称为「亚裔税」,这也是近十年来,最常被引用作为抨击名校录取政策的研究。

然而,埃斯彭席德早已澄清,他们的研究并不能用来作为名校歧视亚裔的证据,并表示外界误解且扭曲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说:「我不会说亚裔学生在学校录取过程遭到歧视,没有充足的实证证据支持这个说法。」

耶鲁毕业华生 现身说法

一名耶鲁大学华裔毕业生麦亚伦(译音,Aaron Mak),在「Slate.com」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录取的代价」(The Price of Admission),讲述自己在申请大学时,如何想尽办法在申请资料中,不让人查觉他是亚裔。

他提到,许多华裔学生,都会担心大学的录取政策倾向嘉惠其他少数民族,排挤掉他们的机会。

根据调查,52%的亚裔认为扶持少数民族录取政策,是一项「好事」,但是持反对立场的人也很多。

麦亚伦说,他相信平权法案存在的必要性,并认为其能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然而,亲身的经历让他思考,美国大学的录取政策,究竟为亚裔学生的大学申请带来何种影响?

麦亚伦表示,在他刚开始准备申请大学时,就听说了很多关于「惩罚亚裔」(Asian Penalty)的说法。他的对策是儘量隐藏自己的亚裔身分,让自己的申请文件,看起来像是出自一名白人学生之手,至少不要让人家一眼就认出是亚裔。

他没有勾选申请表格裡的「种族」选项。他的姓氏是「麦」,用广东话发音的拼法是「Mak」;这个姓氏在美国并不为人所熟悉,他为此感到很幸运,因为他认为,如果录取官没有仔细深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苏格兰的姓氏「Mack」。

麦亚伦说,他的父亲经常用自己的姓氏与「Mack」只有一字之差来开玩笑,但他不敢对父亲说的是:他心裡其实很希望自己的姓氏被搞错。

他填写的申请专业是哲学,因为他认为大部分的亚裔父母,不会同意自己的小孩去念这种「没有用」的科系,所以录取官可能会下意识认为他不是亚裔。

然而,他其实并不想念哲学,这麽做只是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麦亚伦也没有填写表格中关于毕业以后的职业计画和更高学位一栏。他表示,他想进入法学院,希望将来能当律师,可是他觉得这样写,会让他显得非常「亚裔」,因为社会上的刻板印象,就是亚裔特别想从事律师、医生这类的职业。

在他申请常青藤大学的文章裡,他很小心地没有提及自己的家庭传统。

只有在申请加州大学的文章中,他描述了祖父移民到美国的故事,这是因为他知道加州大学系统规定不能把种族因素列入录取考量,所以他相信这不会对他造成负面影响。

亚裔花大钱 求助升学机构

麦亚伦最后如愿进入耶鲁大学,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申请过程做的这些事,是否成为他获录取的原因。

他也自问,自己虽然号称支持平权法案的政策,另一面却想尽办法在申请资料中隐匿自己的亚裔身分,是不是太假惺惺了?

在2015年,一项关于家庭教育和隐私的法案,使学生可以向学校要求查看自己的申请材料,但是耶鲁大学在这个法案的规定公布后,消除了录取委员会在学生申请材料上的所有批注。

麦亚伦在毕业前一年,查看了自己的申请材料,但是没有得到任何资讯,得以解答他的疑惑。

他联繫上纽约一家昂贵的升学教育机构,想从他们那裡推敲出答案。这家机构号称保证能协助学生进入他们的前三志愿,而他们标榜的专业之一,就是帮助亚裔学生对付大学申请中的种族刻板印象。

这家机构的收费非常昂贵,CNBC电视台曾报导过他们的收费是10万元,但他们的升学顾问泰勒(Brian Taylor)对麦亚伦表示,他们经手过最贵的个案,收费是报导中的两倍以上。

泰勒指出,亚裔很难出众,因为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学习类似的活动,例如小提琴、数学、电脑、西洋棋。

亚裔在面试的时候也会比较吃亏,因为他们的身体语言,往往让人觉得他们很被动。

麦亚伦表示,他的确认识许多华裔学生,爱好都是数学或钢琴。讽刺的是,这些学生的父母鼓励他们学这些技能,大多是以为这样申请名校的胜算较大。

不过麦亚伦也质疑,这是否也反映了主流社会对少数族群的认识过于刻板化?他说,如果是两名打曲棍球的白人学生,他们需要担心彼此太相似吗?

亚裔比率提高 亦有隐忧

麦亚伦提到他认识的一名华裔大学生王麦可(译音,Michael Wang)。他说,他感觉自己跟王麦可在长相、说话方式、穿衣品味等方面都很相似,但两人不同的是,王麦可在申请大学时,没有掩饰自己的亚裔身分。

王麦可申请了七所常青藤大学,只获得宾州大学的录取信。

王麦可说,他知道自己十分符合典型的亚裔学生印象;在大学申请文件中,他表示想要攻读政治,并说启发他的原因是回中国旅行时,认识了日军在二次大战的罪行。

王麦可是状告哈佛大学录取政策的其中一员,他目前就读于麻州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in Massachusetts)。

麦亚伦说,自己当初申请学校时的选择是对还错,其实他仍然没有答案。常春藤名校的毕业证书对他的未来大有助益,但他也感觉背弃了自己的身分,而这种罪恶感,可能永远都很难抹去。

事实上,很多哈佛亚裔学生表示,他们很喜爱哈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并认为这是哈佛最优良的价值之一。「纽约时报」指出,许多人认为,亚裔学生本身也从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中获益良多。

相对地,有些学校超过半数都是亚裔学生,像是柏克莱大学、洛杉矶加大等;柏克莱大学毕业生胡强纳森(译音,Jonathan Hu)接受「纽约时报」採访时就说,学生之间会出现一种自我选择性的「种族隔离」,亦即很多人偏向跟同种族的人在一起。

这其实不利于亚裔有效地学习融入社会、冲破企业和政界的「竹子天花板」。亚裔学生与家长可能要考量,如果失却了这种价值,那常春藤还会是亚裔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吗?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