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4700482

美国大学转专业好吗?

个人微信二维码

很多家长关心:是不是工程科学成本太高,所以孩子们很难成为顶尖科学家?我的孩子理工科很好,未来有可能成为芯片行业专家吗?

美国PayPal的工程师James 结合自己在美国见到的,以及本科和硕士留美的体验,谈谈为什么数学好的孩子,并不一定有机会成为顶尖的科研人才?理工科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从小培养?

我是James, 我的本科和硕士都从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现在PayPal做工程师。

没错,就是那个发火箭的马斯克、硅谷人脉王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都工作过的公司。

关于国内对中兴乃至整个行业“无芯”的忧虑,我觉得大环境的因素固然有,但人是灵活的,你也许可以成为下一个芯片行业的世界顶尖专家,为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贡献。

很多人以为,芯片这种高精尖行业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并不是。

想在芯片研发行业有所作为,你可以修读顶尖大学的电子工程(EE)专业,或者我所学的计算机科学(CS)的博士学位。一听到博士学位,又成功吓退一帮人。

但如果我们追根朔源,无论EE还是CS,最后拼的都是数学、物理这类基础学科,而物理说到最后也是数学。

你对数理逻辑有没有兴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就连这些年大热的人工智能,在工程师的眼里也就是数学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数学那么好,难道不应该是世界的领军么?

我拿自己举个例子,说说我为什么毅然选择了理工科,却没有继续读到博士。

小时候,我在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长大,父母喜欢诗词和文化内容。

我一直对人文科学有很多眷恋,但男孩子似乎更应该学习理工科。

高中时,我读的是公办中学的国际班,课余时间还组建了一个科幻社团,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时空、宇宙的话题,还迷上了科幻文学。

申请大学时,我填报的都是物理专业,在拿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录取后,我选择到洛杉矶继续自己的学业。

入学后,问题来了。

当大量的逻辑探究问题袭来,我发现科幻文学描述的的那些,只是物理学的冰山一角,并且被浪漫化了。

而物理专业的现实是,你要每天面对枯燥的理论,没什么机会在浪漫天际时空中穿梭。

真正的物理、真正的科学研究,不是在时空中穿梭,而是艰苦的智力登攀、是数学和公式的纠结、是实验室中的十年如一日,不断的失败和尝试。

学好物理,需要的是强大的数理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创新的能力。而这些,在我少年时期的知识结构当中,是缺乏系统性培养的。

再看身边的欧美同学们,他们很多人确实非常善于解决问题,而且在少年时期就比较了解基础学科,对它抱有全身心的热爱(而不是急功近利想出成果),有些人可以说是影视剧里的那种理科天才。

在和他们的接触沟通中,我发现欧美家庭和学校有一些特点:

首先,他们很重视知识的广度,孩子们从小接触很多学科,对一些深奥的科学概念也有涉猎,并抱有纯粹的兴趣热爱;

其次,他们很注重扬长,而不是补短。

对于有天赋的孩子,家庭和学校会尽极大努力,给他们创造资源,让他们的天赋得到发挥;

而对于他们不擅长的学科,只要能保持一般的水平即可,不需要在深度上走的太远。

相比而言,中国的留学生在数理化学习上,总体基础的确非常好,取得一个好的结课成绩没问题。

然而,要想成为一名顶尖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平均基础好,更需要你在某个领域有强大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不懈的热情、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甚至体能。

我和身边的同学有难以在短时间弥补的差距,怎么办?转专业!

入学一年,我发现自己在数理逻辑思维上,很难超越身边的同学,感到很迷茫。我想到了转专业。

在美国大学,虽然转专业很常见,但专业类别浩如繁星,很多专业是你根本不了解的。选择越多,自身的体验越少,越是迷茫。

于是,我列了一长串的候选名单:从工程到东亚文化,从商业到哲学。

我从小喜欢人文历史,甚至还选修过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课程,但是学习人文专业并不是读读历史故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大量的英文阅读,入门课一学期就有十几本书,还要写大量的论文。

作为一个国际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上并不占优势,人文类还是缓缓吧!

我也考虑过商科,还很拼的上了四门商学院的课,但还是不太喜欢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氛围。

最后,无奈之下我不得不把目光看向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热门工程专业,最终在一位老师的建议下尝试了两门计算机的入门课。

起初我是非常排斥工程类专业的,虽然工程类专业毕业很好找工作,但人怎能就这样跪倒在现实面前呢?

可渐渐地,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逻辑思维的趣味,以及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

人一旦有了热情,天下没有什么难事。我于是发奋努力,顺利的完成了计算机科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习。

在转专业的过程中,我第一次顺应兴趣,做了很广泛的尝试(欧美主张孩子6、7岁就开始做广泛的尝试,筛选真正的兴趣,并在少年时期重点培养;现在很多中国孩子也在接受这样的教育)。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自己不擅长什么,并且学到了重要的一点:当你对一个事物缺乏了解时,一定要多花点时间体验。

不要因为固有的观念,就对某个事物say no! 也许你的天赋就隐藏其中呢?当你的偏见对它关上了门,岂不是与你的天赋完美错过?

而人能对一个领域入门,当然不是只有兴趣和尝试就足够了,还需要坚持。跟我一起转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有很多中途放弃转到更容易的专业,所以天赋和恒心同样重要。

谈到孩子的教育,该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我没有标准答案,提供一些我的观察。

在美国湾区,你会看到硅谷很多创业者,很早就让孩子接触并了解编程。带着孩子做各种课外的探索,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觉得国内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知识的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课外吸收的越多越广越好。

因为大学的专业可供选择的太多了,尽早发现和了解,才不至于到了18岁,从零开始迷茫。

比如工程类专业,孩子在大学之前去研究所和企业看看,都是很好的。

多看一些深度的文章和报道,会更有能力帮助孩子发现兴趣、选择专业,不会错失为子女选择资源的机会。

如果孩子喜欢工程和科技,那么,类似马斯克发射火箭、 Facebook用户隐私泄漏等等热点,都是家长们应该学习了解,在饭桌上跟孩子一起讨论的。

我的父母也曾这样帮助我。我学生时期,他们像成年人一样对待我。

虽然他们都不是学工程类专业的,但是每每遇到选择的时候,他们会尽力请身边的相关专业人士帮忙。

在我学生时代的假期里,我有机会听取一些专业从业者角度的想法和建议。而工作以后,我也会推荐父母亲看一些书籍或者科技视频,他们也不甘落后,和我一起成长。

这对我转专业和之后的人生,有很多的帮助。

所以最想说:引导孩子尽情地全面探索、试错;不要急功近利;当他们的世界打开,一定会找到一生为之热爱的事情。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