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323295

中国家长的“藤校”情结

个人微信二维码

每年的12月中下旬,是美国大学发放ED offer的密集期。美国名校尤其是“藤校”offer的发放,往往成为中国家长、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有学生拿到名校尤其是“藤校”offer的国际学校,更是将其当成一件大喜事,在学校官方发布渠道上广泛传播。

中国的家长、媒体十分关注名校录取。有数据显示,“藤校”每年在中国录取的学生就200人左右,仅占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中国学生总量的千分之二,但对这些学生的报道却至少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

中国为何会有名校热?这可以列举出很多的原因,比如名校学生优秀,是学习的榜样;名校毕业生更好找工作,前途光明;考取名校学生数量是衡量一所国际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成为判断高中好差的标准。

这些原因并没有错,但我认为,这些原因背后的核心是中国家长普遍对美国的大学并不大了解。这就如同去买奢侈品,在不清楚各种品牌差异的状况下,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一样的理念,名气越大的大学则越好,所以“藤校”的概念在中国广为人知。

在多数中国家长眼中,世界级的顶级名校只有12所:八所“藤校”和牛津剑桥,外加斯坦福和MIT。上海有所国际学校今年有首届毕业生,对新学校而言其申请结果是挺不错的,但家长们很不满意,就因为没有出一个“藤校”。

我曾跟一位国际学校的英籍总监交流,她提到很不能理解中国学生为何会轻视帝国理工学院这样的英国名校,她开玩笑地说:“要是断一条胳膊就可以进帝国理工的话,很多英国人会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

UWC常熟分院是一所特别重视教育理念传递的学校,强调其毕业生能够上名校是结果,但不是学校的目标。但多数中国家长是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这种理念的,这给学校带来很大说服工作量。

我是学新闻出身,在新闻业界,最有名的美国两所新闻学院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前者是“藤校”,也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的评选机构,这广为人知,而后者是一所排名100多位的美国大学,按照常理肯定不是名校,但这所学校在世界上最早创办了新闻学院,早期和中国新闻界关系密切并颇受推崇。中国新闻业界甚至直接称之为密苏里新闻学院。这也就是说,世俗的眼光和业内的判断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中国媒体对高考状元也很关注,但我们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对这些高考状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这跟中国大学主要看高考分数线有关,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并不看重。

但是美国的“藤校”对学生不仅有高的标化成绩要求,同时也要凸显个性。为此,能够拿到美国名校本科offer的学生也往往各有特色,对媒体来说,也是比较好写报道,相对比较容易形成话题。这也是2000年前后哈佛女孩刘亦婷现象能够形成热点的重要原因。

有个性、有故事的学生的成长故事是挺有意思,也颇受家长欢迎。但这对国际学校而言,培养出一名具有个性的学生并非是一件易事。

多数的中国国际学校,其教育初衷是要培养出一个人,重视过程和长久性,能否有学生申请到世界名校的offer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刻意为之。但中国家长更看重的是结果,尤其是名校申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和学校产生理念上的冲突,甚至要求学校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比如是否要开设托福、SAT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标化成绩等方面均容易产生分歧,这也是为何这些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频繁爆出成绩造假、退学等问题根源所在。

中国的大学录取评估体系很简单,主要看高考成绩。但美国大学的录取更侧重综合性评估,更看重学生的个性和未来发展潜力。为此,孩子参加高考的中国家长需要操心的事情其实并不多,只要关注一下成绩即可。但要想申请美国名校,则是一件极为复杂和艰辛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我观察到,对国际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莫过于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家长们。南京高等教育发达,高知云集,但南京家长大富大贵得极少,为此南京的家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孩子留学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本部学生申请结果相当优秀,离不开背后有诸多父母的努力和支持。

2017年,南京外国语学校本部有13名学生拿到藤校offer。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南京外国语学校本身对本部学生在留学上的综合支持力度,和国内同类型的学校相比并不占优势,但他们的毕业生以及家长对学校却是极为认可,甚至在香港、美国这些地方都愿意穿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服。也就是说,越了解留学的家长越可能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这便形成一件很吊诡的事情,凡是越关注名校的家长,很有可能是越难真正理解国际教育的精髓,很容易将问题怪罪到学校身上,进而会和学校产生理念上的尖锐冲突。而对国际教育理解很深的家长,会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不断提供支持,顺其自然,最终的申请结果很可能反而不错。

为此,名校热对国际学校而言无疑是双刃剑,聚集太多的爱与恨。只有等到中国家长、中国媒体理性看待名校录取,不再这么热衷名校,更多关注学生成长的本身,中国的国际教育才算真正走上了理性的道路,回归到了国际教育培育人的本源。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