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978237

在历史性变革中,美国大学专业选择的大趋势

个人微信二维码

赴美留学家庭往往困惑于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专业。大学专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政治动态和就业市场密切相关。通过描述几十年来注重通识教育的美国大学中,人文学科专业所经历的起伏和波折,以及对于专业和职业关联度的分析,这篇文章也许能够让你对此具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和感悟。

“人文学科就要走向尽头!”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这样叫嚷着。一本1964年出版的畅销书警告道,由于现代社会如此注重科学,已经没有追求人文学科者的一席之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Allan Bloom在1987年写道,学者们过于注重于“人文精神”,以至于忽略了真正的学问。尽管大多数人文科目,比如音乐,历史,或者比较文学,都注重实实在在到学问,但大部分人谈起人文科学,都在讨论其迫在眉睫的消亡。

2010年,Wayne Bivens-Tatum在博客里撰写了一篇自1930年以来五十年间关于“人文危机”的历史。鉴于其漫长的“紧急危机”,东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杰明·施密特(Benjamin Schmidt)最近撰文表示对这种人文学科遇到危机的看法的质疑。

此消彼长

五年前,施密特认为这可能是经济衰退导致的暂时现象。但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情况有所不同。施密特一直从教育部的网站上观察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的数量,发现几乎所有人文领域和专业的学生数量都在快速下降:历史专业学生数量已经从2007年最高点下降了45%,而英语专业则比1990年代末减少近半。

施密特用多组数据证明这一趋势。从1990年至2008年,英语、历史、外语和哲学约占全美所有大学学位的8%;如今,这一比例降至5%以下。古典研究、艺术、宗教和比较文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滑坡。仅有传播学、种族和性别研究以及语言学似乎保持稳定,尽管后两者分别只占所有学位的0.3%和0.12%。人文类学位不仅占比下降,绝对数量亦有萎缩。

施密特写道:“我在攻读历史学位时学到的一件事是,通常当人们号称遭遇‘危机’,是为了运用他们几年前就已想出的解决方案。而我现在什么方案都没有。但是,自2008年以来,各大专业的跌幅之巨,让我似乎必须认为,我们正遭遇一场货真价实的危机。我们正处于时代湍流之中。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事关重大,并且将持续影响美国大学未来几年的面貌。”

到底发生了什么?施密特列举了一些理论,但下降趋势发生的时间点似乎清楚地表明,经济是无法否认的原因之一。“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后十年间的大部分时间,就业市场举步维艰。除此之外,金融危机的余悸让很多美国人对于经济繁荣和财富稳定增长的期望受到永久性打击;对于在经济衰退期间或其后成长起来的那代人而言,对于经济危机随时可能降临的认知现已铭刻在其世界观之中。

这种永久性危机和匮乏感很可能让年青人感觉因为喜欢而选择专业成为一种难以负担的奢望。相反,他们必须选择能够稳妥赚钱的安全途经。他们不可避免地注意到:虽然存在例外情况,但就总体而言,在经济衰退期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STEM)专业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机会高于人文学科的毕业生。

关于人文学科最可靠的指标是所有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的报告。该报告可以追溯到1950年左右。从那时起,人文学科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次是从1955年到1985年。随着全国各地的师范学校被逐渐合并至综合性大学,所有人都涌入了英语和历史专业;然后,在20世纪70年代,当经济恶化、高等教育增长放缓时,繁荣转向萧条,人文专业在全美范围内经历了一场崩溃。第二阶段开始于1985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8年。这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时期;人文学科的四大专业(历史、社会科学、语言学和英语,这也是最容易被长期跟踪的专业)保持稳定,波澜不兴。自2008年以来,人文学科的危机卷土重来,下降的幅度接近40年前的水平。不过,与上世纪70年代的衰退不同的是,现在并不存在任何泡沫被戳破,也没有令人信服的人口统计学解释。

在五年前,这些长期的改变可以用性别原因进行解释——上世纪90年代,男性主修人文学科的比例与1950年相当,而女性在职场里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于是更多地转向商科专业。但自金融危机以来,修读人文专业的学生人数出现了普遍下降,不论性别、种族,还是不同种类的高等院校均无例外。

大学专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标准:施密特指出本科生选择何种类型和水准的课程可能更有帮助。以下数据发人深省:美国历史协会调查了各大学的历史系,发现从2014年到2017年,选修历史相关课程的人数下降了7.7%,其中选择高阶课程的学生数量降幅大于入门课程。这些数据不容乐观,但还不至于像该专业那样遭到灾难性打击:在同一时期,主修历史专业的学生人数下降了20%。这表明,也许是下降势头开始趋稳,或者是学生更愿意选修某些人文课程,而不是主修人文专业。另一种解释是,可能如今学生们具有更多“非传统人文专业”供选择:比如,在1968年,并没有很多人从事南美研究。

但就算考虑这些可能的影响,人文学科还是走向衰落。即使增加了许多新领域,如种族和性别研究、音乐学、艺术史和宗教,今天新毕业的美国人中获得人文学位的比例仍然低于1970年或1990年的比例。即使绝对数字也比1970年逊色:四大人文学科毕业生总数20年来可能首次降至10万名以下。

也许最让我们警醒的是,文理学院和最为精英大学里,人文学科的衰退最为显著。这些大学历来都是为数不多,深入贯彻“人文教育乃高等教育之精髓”的地方。历史上,最好的文理学院中,选择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数量基本持平。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间,这些院校中选择人文学科的学生已经从三分之一滑落至不到四分之一。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中,这个数字也下降到之前的70%左右。鲜有学校没有经历人文学科入学人数的滑坡(除了那些区域性综合性大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学生攻读人文专业)。

有一种常见的解释非常符合数字显示出来的趋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危机后,学生们纷纷逃离人文学科,是因为他们对就业市场变得更为忧心忡忡。

下面的图表里统计了几十个最普通的专业。在过去十年里,增长的领域几乎都是STEM专业,包括护理、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定量社会科学保持稳定,而政治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更接近人文学科的领域出现下降,尤其是自2011年以来。

市场导向?

上面说了那么多,也许听上去还是在重复STEM专业是现代经济里唯一最安全的选择,而人文学科正在消亡,因为孩子们不再能奢侈到读一个无用学位。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警告:学生们逃离人文科学,不是因为无望的就业前景——他们逃离人文学科和相关领域,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无望。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关注真实的就业前景,如果读到2011年人口普查报告,他们会注意到收入中值最低的领域其实是心理学和传播学,然后离开这些专业。或者他们会注意到,生物专业的毕业生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要少,他们会更偏向于选择自然科学。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是计量经济学家,而那些18岁的年轻人很可能还是要主修经济学的。近十年来,人口普查一直在调查大学专业的情况(除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区别,例如工程师比记者赚得更多)调查结果最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专业之间的收入差异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许多证据确实表明,人文专业的情况可能略逊于平均水平(多出百分之一的失业率,以及每年少5000至1万美元的收入),金融和计算机科学专业赚得更多,生物和商业专业赚的差不多。但大多数差异非常轻微,完全在调查的允许误差范围之内。一项分析发现,35岁以下人文专业毕业生的失业可能性实际上低于生命科学或社会科学专业。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性别,更重要的是:在除了工程学以外的任何领域,拥有人文学士学位的男性都比其他专业的女性赚得更多。你的个人追求可能也很重要:作为那类倾向于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待大学专业之人,你的收入可能会比实际的专业有更大的不同。

在经济角度,我们应该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些差异。人文专业和理科专业在收入中值和失业率方面的差别,似乎不比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居民的差别更多。如果有人说“千万不要搬去夏洛特,因为那里没有人能赚钱谋生!” 我们永远不会把他们当回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们每天都对古典文学专业表达同样的担忧,却没有更有力的证据。

但是,即便大学生们打定主意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来选择专业,也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很难预测到三年之后的就业市场是什么样的。只有很少比例的趋势是持续和稳定的:护理仍然是不想冒险的人们的安全选择。不过,其他专业就不一定了:近几年来,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持续增长。不过当初IT泡沫破灭后,计算机学位已经因为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暴跌过一次;我们不想在今天向18岁的年轻人承诺,计算机科学学位将保证他们在2022年找到工作。

那么,这场危机影响的究竟是什么,是学生想要学的专业变了,还是仅仅他们认为“应该学”的专业变了?我们可以这么假设:假设大学学费不要钱,而且每个人毕业之后都保证有立刻有工作。这个假设里的“平行宇宙”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在西点军校、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如今就读人文专业的学生数量,与2008年基本持平。

那学生们希望从大学教育里得到的东西,有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几十年来对大学新生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活目标如何决定了他们选校策略。

丹尼斯·阿尔伯格和埃文·罗伯茨在其即将出版的著作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人文专业学生数的下降对应着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1970年,七成学生认为通过教育“塑造有意义的人生哲学”是非常重要或者是必要的,其中约四成(和男性中的五成)认为其优先程度超过“赚大钱”。到了80年代中期,这两个比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关于人文学科的统计数据中,最令人沮丧的是:过去的40年里,大一新生中认为“塑造有意义的人生哲学”之比例降至五成以下,而其中选择人文专业的学生数量随之锐减也不足为奇。

也许最终这个下降的趋势可能以同样快的速度结束。在特朗普时代,零星的迹象已经表明学生们正逐渐回到历史课堂上(尽管尚未在全国范围证实这一点)。由于一场反歧视诉讼,哈佛大学被迫公开部分申请生源信息,这份数据表明,在大约1万名最终就读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该校申请者中,在经受了2011年至2014年期间的暴跌之后,从2019届起人文专业学生人数的下降趋势有所延缓。而今年,历史学重新成为耶鲁大学新生的首选专业。

专业和职业的关联

芝加哥大学知名社会学教授阿博特(Andrew Abbott)的研究显示,在就读人文学科的芝大毕业生中,英语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下:11%在中小学教书,10%从事各种商业职业,9%在信息交流,9%的律师,5%的广告业,剩下的比较分散。主修哲学的人中,30%的成为律师,18%从事软件业。阿博特发现,专业和职业的联系有些是明显的,有些不那么明显。他有2个英语专业的学生现在是艺术家,还有一个是建筑师。我们有一个哲学专业的现在是农场主,另外2个成为了医生。

总而言之,有些许证据显示特定的专业会带你进入某些特定的行业,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杯子不是1/3满的,而是2/3是空的。主修生物的只有40%成为医生。最重要的是,芝加哥大学校友的经历显示,没有任何一条从某个专业到某个职业的路是被封死的。

从行业而非专业的角度来看,所修课程和职业之间的弱关系就更加明显了。芝加哥大学校友中最大的群体是律师——占阿博特调查群体的12%。在律师中,16%来自经济学专业,15%政治学专业,12%历史学专业,7%来自哲学专业、英语专业和心理学专业,5%来自公共行政。以下这些专业中都至少有一个人成为律师:人类学,艺术与设计,艺术史,生物,化学,东亚语言与文明,人文学综合研究,地理,地球物理,德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宗教和人文,罗曼斯语言文学,俄语及其他斯拉夫语言文学,社会学。总而言之,绝对没有什么专业是不能让你成为律师的。

医生是另一个令人艳羡的行业。医生占阿博特的调查中总人数的9%。医生的专业背景要集中一些,那是因为医学院对入学前所修课程的要求。60%的医生来自生物专业,17%来自化学专业。然而,至少有一个医生原来学的是人类学,古典文献,英语文学(事实上有4个),历史学和科学哲学,数学,音乐,哲学,公共政策,罗曼斯语言文学。通往医生的主路很明显,但是这绝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校友中另外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是银行和金融业,其中,40%来自经济学专业,8%来自心理学专业,7%来自政治学专业,7%英语专业,6%数学专业,5%公共政策,4%历史学专业。同样,这里有一条主路,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路。

阿博特指出,本科学的课程跟你将来的职业关联程度不大。当然,这里有一些社会科学家所喜欢说的“选择性亲和力”,有些专业的学生会比别的人稍稍更有可能进入某些特定的行业。但是没有任何专业被排除出去,没有任何必然的路径存在。

阿博特认为:大学教你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一些在将来——研究院中,工作中还有休闲中——能运用的综合能力。大家都知道,大学里学到的具体知识并不重要。所有3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就内容而言,大概5年内你会忘掉绝大多数你本科时学的东西。但是,那些能力不会丢掉。可能它们不好测量,它们的影响也不好被证明,但是它们是你能从大学里得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基本的语言和数字能力,高级的读写能力能让你更好地应对知识社会,良好的数字能力能让你做出理性的财务选择,这些在一个又一个的专业领域内被证明是有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加高级的能力:批判阅读能力能让你识破报纸和股票章程中的谎言,分析能力让你在工作中形成复杂的行为程序,写作能力把你的想法很清楚地表达给你的同事,独立思考让你不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还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让你能够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化。

人文学科的未来

施密特认为,无论如何,人文学科都将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继续生存并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其地位可能无法与社会科学和数理科学相提并论。承认其存在危机,并不意味着人文学科即将消失,而是意味着人文学科地位的下降可能会改变其本身和整体的高等教育。现在,围绕人文学科的决策和言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期刊、图书馆和大学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决定,界定和塑造未来全新的人文学科。

接下来我们即将迈入一个新时代。在60年代的经济繁荣期,人文学科严格围绕着文学和历史学共同核心。在最好的情况,这些学科帮助维持、创造和改善了一种被所有美国人所共享的文化;在最糟糕的状况中,他们则充当了一条被精心控制的文化资本通道,并确保其他阶层的人民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文化并非为其所拥有。

这些领域并未完全放弃经典(是的,大学依然教授莎士比亚),但人们不再声称自己为美国文明的管理者。最大的问题是,当主流观点继续把学生们赶出人文学科之外,最终,人文学科能在大学里面占据多少空间?

机器学习的崛起可能成为人文教育复苏的推手。很多关注机器学习(或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人士坚信,未来几十年就业市场将进一步认识到软性技能的重要性。由于目前由工程师完成的很多技术工作将被机器替代,公司需要擅长人际互动的人才:提供客户体验、做出战略决策和建立业务关系。

这些任务,可经由强调共情、劝导和人类情感的人文学科很好地解决。即使机器最终没有取代工程师的工作,在大学人文课程建立互动,更多地注重富有说服力的写作训练和建设性的关系,而不是埋头书本或其他学术类活动,将使这些专业成为对学生将更实用和更具职业导向的选择。与其逼迫学生关注全面发展和通识教育,人文学科还不如通过宣示其传授的软性技能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而引人注目。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