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08浏览42957718

读不懂哈佛大学的秘密名单,你就看不透美国!

个人微信二维码

最近,《纽约时报》发文章揭露哈佛招生秘密标准,细数了招生过程中的各种“猫腻”。在留学话题越来越热门、又正值新一个申请季开始的大背景下,文章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申请中的秘密名单,仅是哈佛所为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美国招生中的“小道道”呢?

我在SPS上高中时的一次经历至今难忘。有一天,我正在壁球馆打球,来了一对老夫妇。老爷爷指着墙上荣誉榜中的一个名字说:“这是我爷爷。他当年是学校的壁球冠军。”这位老爷爷的孙子比我低一届,已经是家族在SPS的第五代人了。五代同校虽然并不多见,但在SPS,两三代人同校则是极为普遍。管中窥豹,一所高中就对代代传承如此重视,可见美国校友文化的力量。

同样是在SPS,我11年级时想请一位策展人到学校演讲。美国国家画廊的前董事会主席正好是SPS的毕业生,如此有名,但没想到我一封邮件过去,他便欣然允诺。年近八十的老主席自己开了五个小时的车,从纽约回到母校,和同学们交流了三天艺术问题。

到了大学,校友的力量更让我深有体会。且不说各行各业的校友时常回来和同学进行各种交流,单从实习和找工作讲,校友就贡献了很多。普林斯顿德语系有个“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把几十名学生送到德国各大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校。凡是申请这个项目的学生,基本都能找到好实习。为什么呢?因为普林斯顿有个德国校友会,校友们发挥多年积累的资源,无私地传递给后辈。还比如,德意志银行每年全美招六七十名新实习生,但仅从普林斯顿就会招近十名。为什么呢?因为德意志银行有不少普林斯顿校友,他们努力为自己年轻的校友们争取着机会。可见,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校友代代之间联系紧密,对后辈学生关怀殷切。

校友贡献如此之多,美国人在招生过程中自然也毫不隐晦对“校友关系”的重视——“家中是否有人上过本校?”,这并不仅仅是哈佛、而是几乎所有学校申请表里都会问到的。国内一些文章诟病这种“校友关系”,但细想想,重视校友,一方面因为校友确实贡献卓著,另一方面,这也是保证学校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美国人讲文化多元,但若没有传承,哪来多元?学校依靠匹配程度上的挑选、以及经年累月的校友传递,成功地传承了各自的文化基因,因此放眼一望,我们会发现美国各大学的文化都不一样,几百年前建校时确立的精神,基本都得以保持。

可是,如果只要有“关系”就照顾,学校岂不越办越差?这点上,美国人也不傻,他们深知“近亲繁殖”之害,所以,即使有关系,也需要接受挑选。我前面的故事还有一半没讲完:那位第五代SPS的同学,今年申请普林斯顿就被拒了。要补充的是,普林斯顿校园里还有一栋以他爷爷名字命名的大楼——都捐了一栋楼了,还是没被录取。可见“关系“并不能主导美国学校的录取,学校还是会真正考察申请者的匹配度。

这次关于哈佛的报道中,《纽约时报》还特意提到“Z名单”——就是哈佛很想录取关系很厉害、但成绩不好也不坏的一些学生;每年约有50至60个孩子被选中,推迟一年入学。其实,这个概念在申请者中并不是秘密,我有几位SPS的同学就是从Z名单上被录取的。我想,这个名单里的孩子,不管是因为家族渊源,还是自身气质,应该都是与哈佛文化高度匹配;哈佛琢磨了半天,最终还是要想方设法要把他们招进去。在我看来,这也是学校对校友“忠贞”情感的培养、保护和鼓励。家族地位固然占有砝码,但学校本质上最看重的还是对其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未来帮助学校传承的能力和潜力。如果一名申请者各方面都不错,又正好与哈佛有着家世的渊源,这可谓锦上添花,无疑在传承上是加分的,学校自然会珍视和维护。

还有文章针对《纽约时报》的报道评论说,美国大学录取只看重校友和金钱,我觉得有点冤枉人家。普林斯顿2020届学生中,15%的学生是家庭里的第一代大学生,60%都接受学校提供的助学金。为什么所有学校面试都要问“你为什么申请我们学校?”其实就是考察精神层面匹不匹配。何况现在,有的学校都不用交标化考试成绩了,那靠什么录取?更要看重文化认同、价值观匹配了。反观国内,只用一张高考卷子录取,谈不上精神层面的考察,那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有什么区别?现在北大精神是什么?清华精神又是什么?分得清吗?

所以,对哈佛的秘密名单,还是要结合美国大学申请的底层代码来分析,一味批评和否定,并不能帮助我们什么。所谓“专家”的煽动性言论,连问题都看不清,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小到学校,大到国家,美国人的精神两百多年前定下来,之所以今天仍能强大,就是因为后人在尽其所能地传承。哈佛的秘密名单也好,各种申请中的雾里看花也罢,说到底,不过是强调对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承。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