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已久的学习之旅终于开启了,这篇文章可能更多地是个人的小视界,可能不能提供一个完全客观的温哥华,但却是我眼中的温哥华的样子。
坐飞机次数较少的我一直期待着坐飞机的换机,与小伙伴换了个靠窗的位置,看着太阳从云际渐渐消失,看着白昼渐渐进入黑夜,看着人们聚集而建成的城镇和平整的田野,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伟大。
一、 学习
在学习之旅开始的第一天,Ricardo通过Spider Web Activity让我们进行自我介绍,由于成员是来自中国几个不同的高校,所以这个环节还是很必要的呢!这个环节既能让成员进行自我介绍,也融入反介绍环节,让所有成员进一步加深互相的印象。此外,还用纸片法收集了大家的顾虑,并调动成员的能动性为成员顾虑出谋划策,对于成员的顾虑以及提出的措施,Ricardo也是很认真地将其记录在大白纸上,并将大白纸张贴在课室后面,以方便我们平时查看。
在UBC上课都是讲英文的老师,那意味着我们将开启一段全英无字幕无翻译的学习,刚开始到加拿大,需要适应Coordinator Ricardo的墨西哥口音,有点点跟不上节奏。Ricardo知道我们接受能力有限,他尽可能地使用肢体语言让我们理解他在讲什么。而在别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的一些关键词,但是我们并不认识这个词语的时候,Ricardo会充当小助手的身份,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且用我们尽可能懂的词语去解释这个词。有一名老师考虑到我们是中国来的学生,怕我们很难跟上她上课的节奏,便将她的PPT打印出来,并且有中文的翻译,让人感觉很贴心。
就像我们常听说的那样,国外的老师上课的方式确实与中国的老师很不一样。老师很随性,一屁股坐在课桌上晃着腿跟你讲课,把鞋一脱在课室四处走动,或是像支蜘蛛似的在地方爬……均发生在我眼前,对于我而言,讲课的老师大都是安安分分地坐在或者站在讲台前,却从未感受过老师是眼前这种形象。或许这可能是我对“老师”贴的一种标签吧,认为老师需要规规矩矩,或者说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不应该是一名老师应该有的。我想这种定性思维应该好好反思一下。除此之外,老师在上课中运用多种有趣的展示方法让我印象深刻,如两名老师共同合作上完一节课,双方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一名老师上课过程中夹杂着口技表演,紧紧地吸引住同伴们地注意力,让大家更投入课堂之中。
由于几乎每天都有lecture,没有课堂的时间大家也希望尽量探索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困的情况。有一次我精神状态不太好,而且对于老师讲的内容不太懂,在打算放弃自己的时候,老师问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一下子就醒过来了,并且把自己听不懂的地方说了出来。老师又举了两个例子,以便解决我的疑惑,那一刻我真心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我是否听懂的老师,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我在思索为什么自己没有主动讲出自己的疑惑,因为害怕自己的问题是老师讲过的,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听,或者这个问题很愚蠢,大家一想就懂......种种顾虑导致我在之前的课堂中很少提问,总是习惯老师讲什么接受什么,没有对内容进行一种思考——一种边听边辩证思考的能力,或许是我还欠缺的。UBC课堂中老师营造的开放式的氛围,鼓励着学生去提问和回应老师的问题。当我好奇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中国学校的课堂是否也一样喜欢提问的时候,该学校的同学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能这也是本次学习之旅小班教学的一个成效吧,小班教学中老师可以把更多的关注力放在每个人身上,当我习惯性地认为听不懂就不用听了的时候,老师的关注力让重拾理念——老师都没有放弃你呢,你有什么资格放弃自己呢?有时候在提问问题时中英文没有能及时转换过来,会出现卡壳的情况,老师的一句‘Take your time’让人的紧张感大大消除,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的宽容。
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同学们提问的问题中也会感受到不同学校学生的风采,也会在其中反思自己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而小伙伴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让我对以前所学知识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在一节讨论男女社会性别的课堂上,我听到了和在中国学校课堂上类似的观点,因为有了背景学习知识,所以听起来不用费多大力气,而当我在为此而窃喜时,一位不是学社工专业的学生对此讨论存在很大的疑问,他质问“男女的现行社会分工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呀,如果把社会角色混淆或是不设立界限,这会是好的结果吗?”他的这个疑问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在中国课堂接触男女社会性别讨论的时候,自己脑子里传统的男女社会性别的定性思维被彻底颠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而在学习之后,只是接收了这种看待男女性别的观点,并没有进一步思考,这种观点存在局限性吗?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自己并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这如同吃进肚子的西瓜籽,身体未吸收便排除体外。知识是接收了,也记录在笔记本里了,但却没有经过辩证的思考内化于心。由此不得不反思自己学习的意义,学习难道只是了解吗?学到的知识可不都是真理呀,唯有时刻保持着辩证的眼光,才能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而不容易随波逐流。
负责项目的还有一位在UBC学人类学的中国留学生,我们上课的时候她也会一起听,而她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是让我惊讶,问题里面带着她的思考,也能清晰感受得到,这是她读众多书目后的成果。她经常和我们分享她的国外学习生活,在她眼中的UBC学生,既可以很刻苦地学习,也可以很疯狂地玩耍。并且也提到了在国外读书的辛苦,老师对课程作业要求高,并且她跟我们说毕业没那么容易。
平时老师对学生的课业要求不低,在访学之旅之中,我也浅浅地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因为每天都有lecture,老师在课前也给了我们阅读材料,毫无疑问,阅读材料都是英文,这对几乎没有看过英文文献的我而言,生词是最大的挑战,有时候词语都看懂了,但是那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理解,因而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看英语文献特别痛苦。因此很难想象面前口语流利,听力一级棒,翻译准确迅速的留学生是如何渡过这一切语言环境的不适应的,顿时内心对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些高高的敬意。
另外我们项目还有一个作业,主题是针对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为他们介绍社会工作专业,并且吸引他们选择社会工作作为他们的专业。三人组成一组,基本上组内都有不是本学校的成员,这大大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在作业要求中,Ricardo很强调创造力,并且鼓励我们把创意实现。我们小组参照了医务社会工作课堂上所观看的视频的情节,运用我们笨拙的画工,制作出来一个视频。现在回想起来这份作业还是比较粗糙的,故事情节不够深入细致,也很难让真切在短时间完全理解社会工作,并且由于我们是主打故事情节,视频会有故事情节所具有的不足,如有些内容如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和成就感,融入在故事情节里面,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把内容展示出来。虽然有遗憾,但是这也是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尽己所能做出来的成果,在配音和特效音乐的一些细节上,我们还是花了一些心思的,结果虽然不完美,但到了成果展示的那一天,我们仨都无比兴奋,我们在这个作业中挑战自己的画技,尝试配音演绎不一样的角色,这些事情都很微小,但是对我们仨而言都是新的世界的开启。
除了在学校内的学习,这次项目也有到机构参观的学习。
Collingwood Neighbourhood House的中文译为高羚活邻舍中心,组织和提供康乐活动、家庭及社区活动、青少年活动、托儿服务、成人活动、耆英活动并关注去跨文化社区的发展。Collingwood 的装饰简洁大方,墙壁上有着很多贴画,颜色绚丽的贴画紧紧吸抓住我的眼球,让人觉得这个Agency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机构负责人的介绍中,了解到Collingwood的一些项目和运作模式,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为婴儿、儿童设立的服务考虑地细致,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从婴儿到幼儿到学前幼儿再到学龄儿童,都有服务的提供。此外,她们强调满足社区人的需求,并且会帮助他们为自己发声。
另外一个机构是专注移民服务的MOSAIC,参观机构时机构负责人经过一个厕所的时候指着门上的标志跟我们说‘Trans people welcome’,不得不让我钦佩这种尊重个体的意识以及把理念践行的行动力。在与机构负责人交流中,其谈到机构会充分调动义工资源,对移民开展语言培训等等,目标是Teach them (the immigrants) how to be a Canadian.确实,来到一个新的国度,让其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习惯是让移民能够融入当地的条件之一,而这产生的影响比教授他们再多的工作技能来得更深远。在自由环节中,我对其分享的进行法律或政策建议存在疑问“会有成功的案例吗?”最后机构负责人举了个例子便让我明白,机构真的可以做成事情,而自己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
二、搭乘交通路上
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在公交车上我也看见那么一些事儿。在搭公交去参观Agency的路上,我留意到一位大哥带着狗狗坐公交,他坐在座位上,狗狗乖乖的趴在他的脚下。一开始也没多留意,但是后来发现大哥的神情和正常人不太一样,认真观察后猜测他应该是个有视力需求的人,而狗狗应该是他的第二双眼睛。他神情有些许不安,时不时摸摸狗狗的头。还有一次是在公交总站等公交车,我们一行人排在队伍的最前头,汽车到达上车时,同行的留学生停住没有上车,而是让身后的扶着辅助器具的奶奶先上,奶奶缓缓向前,上车那一刻,我主动伸手想扶,但却被留学生阻止了,这时候我猛然想起之前学习中提到的如何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其中有一条是或许在他们眼中,我们没有不同,看似缺陷的东西,有时候他也能通过能力弥补,有时候我们过于主动的帮忙或许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后来奶奶伸出手作出需要别人扶着的动作,因为意识到自己前面过于主动了,所以这会儿有点迟疑,不了解奶奶确切意思,后来是一位男士帮助奶奶上了车,走在奶奶前面的阿姨帮忙着移动奶奶的辅助器具。除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外,自己也真切感受到在加拿大的路上会看到比中国的路上更多的残障人士出行,我们国家并不是没有残障人士,而是相对而言,残障人士出行太不便利了。此时又想起看到公交车停靠站时前轮放气以降低车身时的好奇,尽管那些距离可能只有几厘米,但是对于长者或者出行不方便的人而言,这几厘米决定他们是否愿意踏出家门了。
讲起温哥华的交通系统,对公交车门口处的’TOUCH HERE TO OPEN THE DOOR’感到新奇,下车的人轻轻触碰门,门就会打开。
此外,温哥华的铁路系统skytrain与国内地铁不同,车与月台之间没有玻璃门隔着,而我们在发现这些差异后,也马上意识到这种做法难以在国内推行,不然得增加多少安全隐患呢。在坐Skytrain 的时候也在车厢发现自行车摆放的区域,内心不禁生出羡慕之情,连自行车都有专门的位置。
相对skytrain 和 Seabus 而言,公交开得没有那么平稳,但我在坐公交时经常看到有人捧着一本书或是一些文章在看,或是拿着笔记本写着些什么,内心在看到这一刻时候会想想自己坐公交的时候都做些什么,也会想,这些时间一旦都攒起来了,该会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在坐公交的时候,除了动了动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也听到了来自温哥华对司机的尊重。几乎每位乘客在下车前会对着车头司机的方向说一声‘thank you’, 这句话很小很小,小到可能连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但在我看来,一句’thank you’,能够让司机感受到乘客对他的感谢,也让他体会作为一名司机工作的价值。一开始也没能习惯下车前说’thank you’,后来心想着“入乡随俗”,便不那么别扭了。但回到国内,很少有机会让我乘一辆下车前可以不挤出来的公交车,心里只想着“我要下车我要下车”,口中囔囔着“你好麻烦借过一下谢谢”,全然没有心思去感谢司机了。
最后提一个温哥华给我留下很棒印象的一点,几乎每一辆车在斑马线前看到stop标志,都会停下车(有的是减慢速度),即使预见斑马线上没有行人,但是很多车都停下来了。当司机看到行人即将过马路的时候,司机会稳稳地停在斑马线以外,行走中的人不会感觉到有压力,相反,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被包容的幸福感。司机与司机之间也会互相谦让,遇到马路上有停止在等待的车辆时,后到的车辆司机会让先到的车辆司机先行,这种谦让让一个生活在强调“谦让”氛围但公路上都是“不谦让”现象的我感到甚是难受。
三、 游览
UBC校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小导游带我们campus tour的那一天,导游反复强调要记得UBC脚下的土地是向原住民租赁的,土地是属于原住民的。在校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款有趣的牌子,导游的解释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对于牌子中的BRITISH COLUMBIA为什么要反过来,导游解释说是为了让人们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它身上,而是放在Musqueam上,但她也说了这不是唯一的解释,而从导游这一解释中,隐隐感受到学校对原住民的尊重。
除了课堂中的学习,我们也在“导游”的带领下游玩了温哥华的主要景点。China town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出发前,看到一篇“温哥华China town正在没落”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文章写道受加拿大政府在china town附近设立为吸毒者提供免费洁净的针管和针头的场所的影响,china town脏乱差……在听完导游Alan的叮嘱后,我们在某条街下车,一下车,跟文章描述地一模一样,一下车一股尿骚味扑面而来。而后离开china town去Gas town的路上,看见路边席地而坐的人,也看到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的人,也看到双手扶着墙面跪倒在地的人。而通过观察,路边乞讨或者流浪的人员很少亚裔人,大多是白人和黑人,与同行老师交流才知道,中国人还是比较勤奋的,而白人追求享受,并且他们有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为他们兜底。这让我想起经过Gas town的时候一位白人在路边伸出他的帽子,我看了他一眼,他说’Give me some changes.’看到我没有理他后,他问道’Why not?’而我内心在问’Why should I?’这会不会是把事情都当做理所当然的结果呢?谁应该为他而买单?
而在游览各景点的之前,“导游”Alan总是会先跟我们科普一下关于接下来经典的一些背景知识,多点深入了解发生在这个地区发生的故事,而我对于“旅行”的定义,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感受这个地方的历史气息,而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
Fly over Canada是通过4D技术游览加拿大,短短的十几分钟足以让我感受到加拿大的壮阔和宏伟,而看完后会有一个想法,为什么没有‘Fly over China’呢?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还有宏伟壮观的长城、气势磅礴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长江……这种种都是民族的骄傲,为何没有呢?
在UBC生活的十几天里,感受到当地人的友好,看到你快到门口了,前一个进门/出门的人会帮忙推着门,等待你的到来。但是在活动的中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暑假项目团队来到UBC,而且很多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在没有习惯加之缺乏环境的营造,UBC校园氛围有些许变味,或者说与我当初想象的校园氛围有出入。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了不少的收获,也借本文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