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08浏览42937614

美国医生是怎么炼成的?其实比美国藤校还要难录取—竞争惨烈的美国大学本医连读项目

个人微信二维码

这个星期连着陪着儿子参加了两所美国大学的本医连读的面试,可以用竞争惨烈来形容。

第一所公立大学,他们给了儿子全额奖学金,包括学费、住宿、伙食和零用。七年读完本科和医学院。好处多多,不可谓诱惑不大。可是学校地处市中心,没有正规的大学校园,市中心治安也糟糕,公立学校的学生来源和质量都是我们担心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我们去看了学校,做父母的都觉得,让儿子在那里读七年的书,太委屈了!虽说出来也是医生,可这样读七年出来的医生,很难预测自身的素养能提高到哪里去!基本上,我们做父母的就已否决了这所学校的可能,我觉得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和美丽的时光,再加上医学院连着读,宝贵的七年就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度过了,太可惜了!钱给得再多又怎样呢?青春是钱买不到的。儿子也不大喜欢这所学校,我们全家一致通过,(虽说有点心疼那十几万块奖学金),把这所学校从考虑的名单上剔出了。

那天,儿子去这所大学的医学院面试,我们见到的五个等待面试的孩子,四个是亚裔,只有一名美国白孩子。这所大学申请医学院要求是学校的顶尖5%的学生,成绩好是首要条件,但是就像藤校一样,光成绩好也不一定被录取。本医连读的录取率一般在2%左右,比藤校的录取率低得多。我们没有一定要上本医连读的打算,因为低录取率让我们觉的这里面需要中大奖的幸运。那天见到一位从亚里桑那州来的巴基斯坦血统的男孩,他说申请了十五所本医连读的大学,面试通知收到七个,大多数都是州立大学也就是公立大学的本医连读。还听说一位印度男生申请了六十所本医连读的大学,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么多所大学提供本医连读呢,真的有点要遍地撒网的感觉。想想我们真是准备太不够了,只申请了这么几所本医连读,还嫌这个不好那个太糟。不过,我们从头到尾就没觉得一定要进本医连读,所以,没有势在必得的气势。

第二所面试的大学是所私立大学,立刻,感觉就不一样了。首先这里的面试是正正规规的两夜三天的面试加大学生活体验,孩子和父母一同前往,孩子不仅要接受医学院教授一对一的面试,还要接受群组提问时的面试考核。

今年,申请这所私立大学本医连读的高中毕业生有七百多人,这所大学对申请人的要求是高中毕业生中顶尖3%的学生,GPA(unweighted)在3.95以上等(见下:
have a 3.95 unweighted GPA in a rigorous college-preparatory curriculum rank in the top three percent of their graduating class (if applicable)

have significant medical experience (shadowing physicians, volunteering at a hospital, working for an ambulance corps/EMT program, participating in premedical summer programs, etc.)

are also involved in non-medical activities (music, athletics, leadership, debate, etc.)

perform exceptionally well on standardized tests. Most of our finalists score at least 1450 on the SAT Reasoning Test (out of 1600), or 34 composite on the ACT. (Beginning in 2008-2009, SAT Writing scores will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Strongest consideration will likely be given to students with Writing scores of at least 700.)

earn scores of 700 or higher on select SAT Subject Tests. Although these exams are not required, REMS applicant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take two Subject Tests - one in science (biology or chemistry) and one in mathematics (Math IC or IIC).

complete coursework at the highest levels available (honors, Advanced Placement,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etc.)
have experience in medical or scientific research)。

最后,医学院发出面试通知书的有五十人,最后将要录取十人。录取率是1.4%,2%都不到。当我们拿到面试通知书时,我们就对儿子说,七百人中的五十人等于7%的机率,这足以证明你的实力!儿子也很受鼓舞。

来到大学,见到其他的父母,大家一聊才知道,这群幸运的孩子真的都很优秀,有的已收到藤校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了,有的拿过大大小小的科学奖和其它的奖项, 都是父母们的骄傲啊!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把这五十个孩子从七百名申请者中筛选出来的:自从去年十二月开始,招生办的几位专门负责本医连读项目的官员就分为两人一组,每人分别看两百人的申请资料,删除的人必须两名招生官都同意,然后再错开与另外两人一组的招生官交换看材料,等把七百位申请学生删留到只有一百名了,就非常棘手了,这时候的一百名学生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删掉哪个都不舍得,可是只能发出五十份面试通知书,所以还得进一步讨论研究删除名单,他们之间不断有争论,有时会争的面红耳赤,三个月后才做出最后五十名候选人的决定。

五十份通知发了出去,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兴冲冲地来了,可是,还得再删除掉一大半,最后的十名真正的幸运儿才能拥有本医连读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是否能有这个幸运,真的很难说,但是能走到这一步,我们足以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

看看孩子们两夜三天的日程表:

第一天:抵达,登记,可去大学生餐厅吃午饭,参观校园,与大学生一起听课,与医学院院长座谈
傍晚:参观医学院和图书馆
晚上:欢迎会和晚宴

第二天:一早7点45,早餐,在医疗中心的旋转餐厅里
9点到中午:第一轮面试,一对一面试,和群组面试,参观附属医院
12点到下午1:50: 午饭,本医连读的介绍、提问和解答
下午2 点到4 点半:第二轮面试,群组考核,参观医学院和附属医院
下午5:30:参观Eastman音乐学院、市中心和咖啡馆社交
晚上八点:本医连读学生的舞会。

第三天:美式早餐之后,在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大厅与父母会合。
这两个晚上,孩子们都是与本医连读的在校生住在一起,带着睡袋,住在学生宿舍里,而我们父母自己订酒店住在学校外面的酒店里。

接待儿子的是一位本医连读三年级的大学生,三年前,这个孩子同时收到史坦福、哥大和康奈尔的录取通知书,最后他选择了这所大学的本医连读,他对儿子说他的这个决定是他这一辈子里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美国大学的本医连读到底为什么这么难进? 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美国和中国医学院的完全不同的体制。

先说中国的医学院,在我父母的年代,那个时候医学院是五年制,高中毕业直接考入,读书四年,最后一年实习,我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医学院毕业生,一个学外科一个学儿科,毕业以后国家分配工作就成为医生,当然开始也是住院医生。

不幸的是,他们毕业时正好是毛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和“我们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时候,这一放,我母亲因为家庭成份不够好,就被放到了苏北兴化的一个乡镇医院去了,我父亲还算被照顾(最小的儿子就近家),被分到镇江地区的一个叫句容的县城防疫站在江南水乡一带消灭血吸虫。文革期间,我母亲才调回江南的一家小镇医院里,父亲血吸虫消灭得差不多了才又被分到一家乡镇医院里,这样,他们俩住院医生一做十几年,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消除了一切职称,乡镇医院里充满了从农村里调上来的赤脚医生,我记得那时南京医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到父亲医院实习,我跟着后面看父亲用一条大狗给他们演习解剖原理……

直到四人帮粉碎了之后,父亲和母亲才分别被评为主治医生,以后又继续上评职称至副主任和主任医生。据说中国的职称,副主任医生相当于副教授级,主任医生相当于教授级。

这算是中国上一代从医人员的道路吧,今天的医学院仍是从报考理工科的考生中自愿申请,比如当年我先生就是报考理工科,考分到了一定的分数线,可以进重点大学,他填的是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天的复旦大学医学院),为了不跟血打交道(他自己的话),填了药学系,如果当年填医学系估计他今天也就习了医。在中国读医学院和读一般的大学没有区别,不过是专业不同 而已。

再说医学生的收入,我父母五十三块五毛的月薪拿了很多年,那个年代工人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大学生知识分子虽然是臭老九,但是工资还是比工人阶级高一点儿。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反正大家都穷,也就不觉得了。现在的医疗战线上据说大不一样了,像我父亲那样的主刀,拿红包据说就可以拿到手软,学药的也可以发大财,医生开药拿回扣,即使国外的药厂都知道入乡随俗,在中国要贿赂医院的人才能要好的销路。这样的黑幕太多了,我就不多说了。

再回头说美国的医生是怎么来的?美国的医学院是不可以直接从高中生考入的,美国的医学院属于本科以上的相当于研究生院的学府,大部分的美国医学院都是招收本科毕业生,并对本科所学的科目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一个想进医学院的美国孩子,他需要先考入大学读本科,很多大学有医学预科,读一些要求的生化等科目,本科毕业之后,需要考医学院的入学考试(MCAT),这个考试不容易,每家医学院的分数线也不一样,过了分数线也不一定就会被录取,因为还要去面试,做医生是要和病人接触的,医学院看中医学生的待人接物的技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进入医学院,还要面临种种挑战,医学院前两年繁重的学习,后两年繁忙的各个医科之间的轮转,这当中,不少学生坚持不下来会被淘汰,好不容易四年本科四年医学院终于毕业了,穿上了白大褂,地狱般的住院医生开始了!据统计,美国住院医生每周平均工作小时是70到80小时(以前更长,最近才规定不能超时太长因为有些医疗事故是住院医生过劳造成的)。

普通的大学生工作了之后,进入正规的公司里,一般工作都是一周四十个小时,超时是双倍的薪水。可是住院医生是我们普通人双倍的工作量,他们的薪水并不高!举个例吧,一位读了四年电脑专业的毕业生,被硅谷的电脑公司聘雇,可能年薪开始就能拿到六到九万左右。可一位读了八年的医学生,好不容易考过了医生执照,做住院医生一做两到五年不等,这几年他的薪水只有四到六万块,而且每周工作80个小时。

我儿子这样对我说:妈妈,你知道为什么叫他们住院医生?因为他们需要住在医院里!基本上真是那样,一天24小时,住院医生在医院的时间至少每天在十二小时以上,吃喝拉撒基本上都在医院里。多少美国电影描写的住院医生精疲力尽坐下来就睡过去的镜头,每每想到这一切,我就要提醒孩子这样的苦头他能吃吗?!

美国的医院是靠住院医生支撑和赚钱的,住院医生付出的是他们的青春和热忱!

一旦过了住院医生地狱般的炼狱期,就迎来医生黄金般的收获期。这时的主治医生经验丰富,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和爱戴。当然他们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可是,从上面我描述的可以看到这当中要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砺,孩子十八岁左右进大学,八年后毕业已是二十六岁,再经历住院医生两到五年不等的锻炼,出来自己独当一面时通常都人到壮年的三十岁左右了。人生中最精彩的青春就在这磨砺中闪现光芒,值得还是不值得因人而异,各人看法都不同。

本医连读是为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安排的一种特殊的不间断从本科到医学院学习方式,好处在于很多本医连读是可以免掉本科毕业之后考医学院的入门考试,(也有的本医连读要求入门考试不可免)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一些大学能抓到顶尖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他们本科部学习,对医学院来讲,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医学院就对我们说他们只是因为想支持本科部而已,因为能进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也是尖子,他们不愁没有好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名列前茅的美国医学院不设立本医连读的原因,因为他们不在乎!

举个例子,罗切斯特大学全美排名三十多名,每年他们招收十名左右的本医连读,这十名高中毕业生可能都拿到藤校或者前二十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这些孩子有志学医,极有可能会选择进这样的本医连读而放弃前二十名的大学录取,因为对孩子们来说,免去了将来考医学院入门考试的烦恼,又有更多的机会更早的进入医疗机构参与义工或者实习,并且大部分人都喜欢有保障,进入本医连读的孩子除了在学分成绩上有一定的要求, 基本上就保证本科一毕业就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

加上这样的连读科系都只招收极少的孩子,竞争激烈,这也是为什么本医连读 成为抢手异常、非常难进的一个大学科系。

这篇文章从儿子申请大学期间写起,开始写的时候还不知道孩子申请的结果,写了上篇,孩子录取通知来了,再写,反而下笔不容易了,写得轻了别人会说马后炮,写得重了又怕人说往脸上贴金。所以这一耽搁就到现在才写这最后的下篇。轻重之间也就全凭读读者自行解读了。

当初,孩子的EA(提前申请)是史坦福,其实我们家的两位家长都不大乐见,主要史坦福太远,在美西,如今我们住在美东,孩子若到那里去每年就得飞来飞去横跨美国大陆。他自己也有点担心太远了,但毕竟他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对加州湾区熟悉,申请史坦福等于圆他小时候的一个梦,我后来考虑到他的论文主题写的是东西大迁移对他的影响,可能申请史坦福胜算比较大,就这样他EA了史坦福。

谁知道史坦福对于一个孩子的梦想可能根本就不大在乎,一下子就拒绝了他。这个打击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自信心的打击,他第一个想法就是史坦福拒了他,东部这些藤校和顶尖的大学希望也就不大了。

一直以来孩子最想进的是本医连读的大学,但是本医连读的录取率比史坦福还低,史坦福拒了他,本医连读怎么可能还有希望?!虽说一直有朋友安慰我们举例子给我们听,某某被史坦福拒了,却被哈佛取了之类的,希望之光还是很黯淡。

直到孩子申请的本医连读(申请了五所),其中四所来通知了,先通知的两所给了不少的奖学金,也就是说大学的本科部肯定取了,看看奖学金的数目还不错,我们就想既然给了这么多奖学金,证明大学是非常愿意接受孩子的,就等着大学的医学院再发通知,通知面试。谁知道两家给的最多奖学金的大学,本医连读没取,也就是说被医学院挡回来了。大学欢迎孩子去读,医学院就对不起,你读完本科再考试进吧。这两所大学读本科我们是不会考虑的,即使给奖学金我们觉得也没有必要。

接着另两所医学院发来了面试通知,一所就是罗切斯特大学,这所大学给了两万美金一年的奖学金,一年的学费加食宿也是五万多美金,总好过奖学金一分没有吧。另外一所是我们州大(Rutgers),是Full-ride即四年全免学费和食宿费,外加还给零用钱的那种,我们开始也挺兴奋的,七年就可以本医连读完了,还可以节省一年的时间。州大的面试在先,去了一看,别说孩子不满意,我们做家长的也觉得让孩子七年在那里度过,太委屈了!就这样把这州大从我们的名单上剔除了。

剩下的就只有罗切斯特大学和布朗大学的本医连读了,布朗当时我们是不抱什么希望,主要也是因为史丹福后遗症。罗切斯特大学通知面试,我们全家非常慎重的谈论所有的可能性,对这所大学的本医连读抱有非常大的希望。

在这篇文章的上集中我已介绍过孩子在这所大学的两天面试的大概行程,大学的招生办和医学院为面试孩子的父母也准备了很详尽紧凑的行程安排。

抵达的第一天,我们陪着孩子登记并旁观了孩子们与医学院院长的座谈,然后孩子就被接待的大学生领去了学生宿舍,学校又安排家长们去酒会,酒会上不仅有美酒美食,而且可以观看大学生精心准备的节目(大多是歌唱表演),酒会也是几十位家长相互认识的交流的场所,我们认识了好几位从加州飞过来的孩子父母,也了解到这些孩子是多么优秀!与我们交谈的几位家长告诉我们他们的孩子已被哈佛和史坦福录取(EA)了,家长都很自豪地谈起自家孩子的情况,真的是十八般武艺都有,有的孩子拿过全国大奖,有的孩子得奖无数,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科学试验的领地了都有所斩获,相比较我们家的孩子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们订在离学校不远处的酒店里住两晚,夜晚就自己去市中心听了场音乐会,顺便看看那里与朱丽叶齐名的一所音乐学校。第二天,孩子们是一天的面试,上午和下午各一场,有一对一的面试,也有一组对一和一组对一组的面试,基本上是本科毕业生报考医学院的面试的牛刀小试。

家长们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会议室也有一个一组人的自由提问会,讲台上坐有正在读本科希望考医学院的在校生,也有本医连读的学生的家长,还有招生办和奖助学金办的工作人员回答家长们各式各样的疑问。

我记得我问的两个问题是,罗切斯特大学的本科生中读医预科考进医学院的比率是多少?他们回答是66%。(相比较藤校耶鲁是90%以上,康奈尔是80%)另一个问题我问的是自从1991年罗切斯特大学开始有本医连读至今,有多少名本医连读的学生改变主意去学别的专业了?这些改变主意的学生学了什么专业?他们告诉我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只有两名学生从本医连读的Program中退出,一名是因为家庭的因素,后来好像是搬去了欧洲;另一名因为陷入热恋追随女友到了佛罗里达州,后来在佛州州大读完本科又考进了州大的医学院,现在也是一名医生。他们挑选本医连读的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孩子的成熟度,他们说只有成熟的孩子才会在这种年龄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中午午饭我们也是在图书馆的会议室吃的,学校准备得很丰盛,味道也很好。吃过午饭稍微休息了一下,我们就被接往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参观,罗切斯特的医学院和医疗中心全部连在一起,医疗中心包括儿童医院、癌症治疗中心和附属医院等,全部都是崭新的建筑,而且所有的建筑都是相连的,不仅有地下通道而且建筑本身也是挨在一起,每一层之间都是相通的。带领我们参观的医学生尤其强调这一点,说这是他们独特的优点,对于医学生来说特别方便,因为医学院的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开始在每个科系间轮转,医学生如果轮转,就必须在诊所和医院间奔波,但罗切斯特所有的医院在一起,医科生通常住在医学院附近,连汽车都不需要,走就可以了。

也许你会说这个特点不算什么,医学生都那么大了,开车通行算不了什么。可有人在乎,有位印度裔女孩的父亲,说她女儿当年被藤校取了,但就主要因为这一特点,最后决定选择进了罗切斯特的医学院。呵呵,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参观完医学院和医院,大学的大巴直接要把我们几十位家长送到医学院负责本医连读的教授家里赴宴,DR.Noby(哪白医生)大约四十岁出头,印度后裔,出生在南加州,六年前从北加州的伯克莱大学附属医院搬来此,因为她的美国丈夫调动工作,他们在罗切斯特的郊外的好学区买了一栋房子定居下来,从开始的不愿意搬到美东,到现在非常喜欢纽约州,她和我们一家相似的走过一段搬迁适应期,所以,她对我儿子面试时谈起的搬家影响印象深刻,一见到我问起我孩子的名字,立刻就说起这件事,我们相谈甚欢。

走进她家的大门,立刻被楼上的室内音乐吸引,她请了几位学生在楼上表演动听的室内乐,进门的两边客厅和宴请厅里,有临时设立的酒吧和意大利餐饮,走进厨房和餐厅里,摆放着便于用手拿着吃的手指食物,他们特地请了一个Catering服务队,食物美味兼顾各种人的口味。

大家几杯酒下肚,加上在一起消磨了一整天了,都基本上熟悉了起来,聊起来也比较随意,我们发现几十位家长中至少有一半是医生或者与医药沾边的从业人员,看来那句“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还是有些道理的。:)而且还有一家老美的两个孩子都是学医的,老大的影响力也不能忽略。更巧的是,他家的老大已在罗切斯特医学院做住院医生了,小老二跟随兄长的脚印也来到这里,那位美国母亲说兄长的话是圣经,比她做母亲的话要有用得多!

在这样的团体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们几位聊得很开心的家长都说孩子能被邀来面试,我们已很满足,不论最终被录取否,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并且鼓励孩子只要一直保持这种勤于向学的状态,就一定能成功!

从罗切斯特大学回来一周后,藤校放榜,我们在那里认识的几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有收到不同的藤校录取通知书,也有几位收到了布朗的本医连读通知书。刚过去的周末,我们一家在布朗参观校园,又一次与几位在罗切斯特大学认识的家长相遇,我们都说因为孩子我们才能有这样的缘分,几次相聚在不同的大学校园里,其中的一个孩子被哈佛取了,有可能就此别过了,还有几位我们都说相信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

总结孩子能被本医连读最终录取,除了与孩子几年的辛苦努力分不开,更有一点我们做家长的一致同意,那就是孩子够幸运!人的一生中,除了努力,机遇是少不了的,而这些从一堆孩子中选出来的幸运儿,运气不能不说是算好的,少了这份运气的孩子大有人在,所以我特别想对那些比我的孩子优秀却少了这份运气的孩子说:继续努力,相信运气只有降临在准备好的人身上才有用。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