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又是一年大学定榜时,所有的学生,不管你手上有几个录取通知书,都要在这一天决定自己最终去哪个大学。去年的5月1日,我和很多家长一样,站在“城外”,看着“热闹”,也为家里的二儿子该申请哪个大学而谨慎地考量着。听说哪个孩子被名校录取,也不由得想多看他们几眼,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三头六臂”,是不是各个身怀“绝技”。
儿子在考虑提前申请哪个学校时,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除了他阳光的性格,踏实地做着身边普通而又平凡的事情,真没看出他有什么“绝技”。于是我就对他说,你最喜欢哪个学校,就报哪个吧,反正是“Dream School”,没录取,Dream了一次,也值了。
也许是因为住在湾区,近水楼台先得月,老二接触斯坦福大学的机会就多一些,久而久之,斯坦福就成了他的Dream School。所以在选择提前报考的学校时,他毫不犹豫地把斯坦福放在了首选,尽管学校的升学指导告诉他:报斯坦福提前录取,很难。因为提前录取有五种情况:体育,艺术特招生,学校教职子女,对学校有特殊贡献的人的子女,名人的子女,然后才是斯坦福想要的人。你属于“第五类” -- 学校升学指导这样对儿子说。
我心里其实还有一个担心,他是“小中男”,估计那更是难上加难。我问他还要不要报斯坦福,他依然坚定地说:既然是Dream School,就不应该知难而退,我不会因为难就改变我的Dream School。不录取,没关系,那就说明我和斯坦福没有缘份。看他这样坚定,我们也就随他去了。
2.
2016年12月9号,周五,下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对老二来说是个大日子,因为这一天下午三点,是斯坦福大学提前申请的发榜时间。
我虽然照常坐在计算机前作我的工作,心里却是绷绷的打鼓。2点50分以后的分分秒秒似乎都是那么漫长,忍不住屏住呼吸,想知道儿子的结果。
3点到了,没有任何动静,3点5分,3点10分,我的手机都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没有任何想打扰我的意思。我想,这个时候都没消息,估计就是他和斯坦福没缘了。也好,让儿子继续努力后面的申请吧。我忍不住想安慰一下老二,主动电话打过去,还没等我说话,他先说了:妈妈,我现在正在接弟弟们放学呢,4点钟我再查结果。好吧,儿子,你都那么淡定,当妈的我也别啰嗦了,进不进斯坦福,你都是妈妈信任的好儿子。
四点整,手机突然震了一下,一条短信滑进眼帘:Mom,I got in!妈妈,我进了!
什么什么?真的吗?我晃了晃头,好像还没醒过味来,手机就响了:妈妈,我被录取了!
我坐着座位上,半天没起来。好久好久了,父母的过世让我在低沉的情绪里飘着,好像失去了快乐的源泉。儿子的这个好消息,宛如一抹阳光照进暗淡的心谷,让人有些振奋。我闭上眼睛向心底里永远爱着的亲人们汇报,泪水禁不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老二在家庭群里发了这一消息,大哥哥马上回复祝贺,老公也激动的给他祝贺。老二告诉我,当时家里只有两个弟弟在家,他大步流星的跑上楼去想和弟弟分享这一消息,可惜两个懵懵糟糟的小糊涂,完全不能体验哥哥的心情,两人正沉浸在一个游戏里,抬起头不解地问:二哥,这事,有那么重要吗?
晚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禁不住互相拥抱,祝贺。双胞胎弟弟看到我们四个“大人”的激动对话,终于感受到了空气中跳动的音符,若有所思的问了一句话:二哥,你很牛吗?
是啊,他牛吗?我再一次打量了他,还真没觉得。儿子高中四年很独立,坚定地作他自己,不跟风,不追名,没做什么高大上的事情,而是踏踏实实地做着他身边的事情,发挥着他的影响。那时我心底里升起一个感叹,原来,斯坦福也收像他这样踏踏实实做身边小事的人啊!
3.
由于身体和精力的原因,我已经基本丧失了在微信群里热火朝天聊天的“功能”,退出了很多微信群,留下的也已经成了深度潜水队员。一个朋友把这个消息发布到了一个500人的教育群里,立刻受到广泛的关注。除了有诸多的恭喜祝贺外,大家也纷纷要求分享一下儿子的基本情况,这让我不得不暂时浮出水面,把他的大致情况介绍了一下,其中在说到儿子的暑假活动时,有这么一段:“自己找到法国一个偏僻的自给自足农场,暑假飞过去作工,喂65头山羊,挤羊奶,做奶酪,自己做饭,和农场主去集市卖农副产品,感触很深,一篇Essay写的这个。”
原本只想“例行公事”,却没想到,引起了广大群友的分析,解码,推测和讨论。当朋友把大家的反应转给我时,却让我有些“按捺不住”,有想再一次浮出水面的冲动。群友的反应,有的猜“这孩子的法国之行,估计是父母帮助策划的。” 有的说“看来斯坦福喜欢学法语的孩子,以后孩子选二外,是不是应该学法语?” 有的调侃“谁组织一次法国农场行,今后孩子们的Essay有了。” 还有的逐字逐句地分析了他的法国农场之行,觉得“不是体验法国文化那么简单,够时髦,投录取官所好,估计是从饭桌,垃圾回收,企业,再结合斯坦福的课程角度写Essay。。。。。。”
说实在的,看完这些反应之后,我心里有点震撼,也有点沉重。首先感觉的是我们家长似乎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渲染给“策划”了!孩子的活动,就一定是家长策划的吗?换句话说,你愿意你的孩子被策划着成长吗?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愿意。别的孩子做了什么,如果后边呼啦跟一群孩子也做同样的事情,那孩子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其实有些时候,在孩子看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家长一解读,就把百倍的复杂给附加上了,脱离了原味。都说孩子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如果家长自己都被这种思维给辖制着,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独特呢?
后来看到自己身边几个朋友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地进了斯坦福,这激发了我想了解他们的欲望。2017年斯坦福大学接受了44073位申请者中的2050人,录取率为4.7%,再创历史新低。那么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他们的亮点在哪里?在斯坦福招生官给被拒学生的信中提到:“可以肯定的是,申请者中绝大多数人是满足斯坦福大学的硬性要求的。例如,取得GPA4.0以上成绩的申请者是录取人数的接近5倍。” 那么,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他们是如何在众多的合格者中脱颖而出的?
于是我就萌发了采访这些学生和家长的想法。
4.
必须承认一点,这些被斯坦福录取的孩子,就是无数个优秀孩子中的普通一员,他们被录取,也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没被录取的学生,他们的优秀丝毫不减,在适合他们自己的学校,也一样能发光发热。
这个社区有很多传说,上斯坦福,都要得大奖,要做很多高大上的事情,要家长策划,要出国扶贫。。。真的,都是这样吗?我采访斯坦福的华人家长和孩子,就是想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看看这些孩子们是如何做好自己而被斯坦福慧眼看中的。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儿子说了之后,他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妈妈,你的文章不会让追求名校的烈火烧得更旺吧?我很坚定地告诉他:正因为有太多的盲从,我才要做这个采访,我希望家长能理清误区,让孩子们做自己,做他们自己喜欢的的事情。借此也想传递一个信息:名校,其实不必刻意去追!做最真实的自己,进不进名校,你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