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成为舆论焦点,一连4起针对亚裔留学生的暴力抢劫案震惊主流社会和少数族裔社区,其中2起袭击涉及3名中国留学生。
在人们一贯印象里,奥克兰是一座很安全的城市,连续多年登上全球十大宜居城市排行榜。然而,对于少数族裔、占奥克兰人口三分之一的亚裔,尤其是留学生来说,耀眼的排名与真实的“体感”存在差距。
面对袭击案频发,“奥克兰还安全吗”成为悬在许多人心头的疑问。
警方称并非针对亚裔
3月22日晚间和24日上午,两名就读奥克兰大学的中国女留学生、一名就读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的中国男留学生先后在奥克兰遭遇袭击和抢劫。此外,22日晚和28日,2名日本女留学生、1名亚裔学生也分别遭遇相似不幸。
在遮挡部分五官后,其中两名中国留学生的伤情照片并排出现在当地最大英文报纸上,触目惊心,引发广泛关注。华社和社交媒体中充满了“同情”、“无奈”、“悲愤”和“失望”的复杂情绪。在评论中,不乏网友自述类似遭遇,被盗、被抢、被打,幸运被路人出手相救的经历。
警方认定,4起暴力袭击、抢劫亚裔留学生的案件之间并无关联,也没有证据显示这一系列犯罪针对某一特定族裔。这一说法或多或少能够安慰亚裔留学生和受伤的亚裔社群。
奥大社会学家戴维·梅耶达认为,留学生更容易被犯罪分子当作目标,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身边环境不熟悉,从而容易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
奥大代理校长珍妮·迪克森4月1日发表书面声明,“毫无保留地谴责”这一系列针对亚裔学生的袭击,申明入校迎新大会一直对新生开展安全教育,强调袭击发生在开放式校区的“校外”,“承诺”确保师生在校内外的安全。
奥克兰警力不足拖了后腿
奥克兰警方4月1日证实,警方已经抓获10名涉及暴力抢劫案的嫌疑人,奥大抢劫案调查仍在继续。
但在奥大劫案中,警方的回应令人失望,除了“同情”,警方提醒,类似案件两周就发生一次,夜间最好不要穿行事发公园。这一回应瞬间成为社交网络中的“槽点”。
警方“不作为”,似乎成为华社和留学生群里的“共识”。按照奥克兰下任市长候选人菲尔·戈夫的说法,这个新西兰唯一的“超级城市”一直在成长,而警力不足拖了后腿。他相信,增加警力、扩充资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根据新西兰警察总署的公开信息,全国划分为12个警区,奥克兰警察局是其中面积最小、居民人数最多的警区,下辖三个分局,负责42万常住居民和4万留学生安全,所有警力,包括文职人员加起来不足1000人。
新西兰警察总署官方网站上赫然列出终极使命:“我们要让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没有之一。但现实中,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奥克兰的犯罪率与破案率双双下降,在非法入室和入室盗窃这一项,破案率只是区区的个位数。
奥克兰究竟还安不安全?对于这一点,城市管理者和当地警方、国家立法者、大学校长们的回答大相径庭。包括警方、新西兰执政党国家党华人议员杨健和奥大代理校长认定,奥克兰依然是一个安全的城市。
但奥克兰市议员麦克·李毫不客气告诉在场警方代表,就在奥大不远的一家咖啡店,老板亲口告诉他,过去一年,各种偷抢和威胁发生过50起,“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是15起吧?”店主告诉他:“不!5后面加个0,是50起!”
这名市议员愤怒地说,既然(抢劫案发生地)皇后大街是治安敏感地带,警方为什么不能派人上街巡逻,“我们需要在街上看见你们,但是没有”。
青少年犯罪受“特殊关照”
新西兰法律松懈,是包括华裔在内的新西兰民众另一“吐槽点”。包括杨健议员在内的立法者们认为,改变立法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华社和留学生群体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现行执法和司法制度“特殊关照”某些族群或特定人群,即原住民毛利人和周边太平岛岛国居民以及未成年人,而毛利或岛民未成年人是盗窃、抢劫犯罪率突出的群体。 对此,奥克兰刑事律师艾尔弗雷德·钟的回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未成年人犯罪确有“照顾”之处。从一些网友的个人自述经历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权 益保护组织会“密切”联系受害人,为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脱责;青少年法庭往往不会重判,袭击、抢劫和伤人最终的惩罚不过是社区劳动。
如是,即使在罪案高发地安装再多的摄像头和路灯,在零成本或几可忽略的代价面前,犯罪分子恐怕不屑一顾。同时,司法的“松懈”对执法一线的警方也是一种打击,于是整个法治系统难以避免陷入“消极怠工”的非良性循环。
在警方迄今抓获的10名嫌疑人中,5人未成年,最小12岁,他们犯罪过程中使用的暴力和残忍程度让市长候选人戈夫“震惊不已”。
戈夫说,之前一宗案件中,一名14岁的少年在抢劫奥克兰一家小商店时刺死印度裔店主,调查发现,案犯的父亲服刑,母亲吸毒,他本人辍学。“面对这样破碎家庭的孩子,我们的救助体系在哪里?如果这些犯罪的少年不能承担法律责任,至少,我们要追究家长的责任!”
“出于很多理由,家长们把孩子送来新西兰留学,但首先他们认定这是一个安全的国家,我们也是这样认为,安全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每个人走在街上,不应担心自己无故受到伤害,”戈夫说,“发生这样的事,我感到羞愧。”